在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中,最突出的一个要求是,各地的新开工商品房建设,要将90平方米以下套型的比重提高到70%。这从供需协调的角度,为“居者有其屋”建立了硬性的政策和制度门槛。
普通百姓为之欢欣鼓舞,认为今后不会继续“望房兴叹”了。但也有很多人对这一调控措施表示不满:委婉者说,强行设定某一主导套型和建设比例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应当让市场自己去决定;直率者说,人们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很大,大户型才是方向;激烈者说,如果90平方米以下套型过剩了,卖不出去将会引致大麻烦。总之一句话,大户型房子还没建够,把小套型作为主流不合时宜。
一些人还对严格房贷审核条件、对二手房5年内流转全额征税等规定表示担忧,认为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打击;而一旦一些地方呈现住房交易活跃的现象,他们便借此断言需求很旺,调控难以抑制房价上涨。在这些人眼里,似乎对存在一定混乱的房地产市场实施调控,是没事找事。
不过,有关虚拟购房者身份骗取贷款,违反审核程序发放贷款,假冒经济适用房名义建造、购买别墅,囤积房源、炒买炒卖、人为制造虚假热销等欺诈案例相继曝光,揭示出了房地产市场“恶”的一面。这对渲染正常需求旺盛、反对实施调控的人们以必要的回应。
当前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必要的调控措施,并非否认先富人群的住房需求,也不是要遏制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总体上过于“嫌贫爱富”了,导致了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在改善住房条件时,面临严重的户型和价格障碍。一些中低收入的家庭固然也像先富家庭一样购买了新房,但是,他们大多背负了偏重的债务。
如果任由房地产商完全按照“富人逻辑”造房,总是大户型、高装修、高配置、高价格,我国住房市场的供给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二次流通结构就会完全“富人化”,最终导致供需逐级虚假攀高。一方面,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或者牺牲其他消费支出、牺牲正常福利后勉强购买住房。另一方面,大户型、高装修、高配置、高价格住房在满足富裕人群需求之余,出现过剩;如果这种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引发金融危险。
尤为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规划、动用多大比重的土地用于住宅消费,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如果住房建设“富人化”过度,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难免会导致买房者逐级攀比,进而导致土地供不应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问题。
鼓励建设、购买中小套型住房,满足与多数人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正常需求,约束被动型需求,是房地产调控的最主要出发点。
主要大城市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90平方米以下套型的住房只占到住房存量的30%多一点;提高这一比例,正是应时之举。现在就忧虑其过剩实在是言之过早。与其说是担忧市场,不如说是对习惯了的住房市场“富人模式”的过分依恋。此外,我们不应对3∶7的比例作僵化的理解。如果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未来某个时间点上出现更多较大户型的需求,总控比例也是可以调整的。
此一时,彼一时。当前的核心问题是,先要解决好广大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中小户型供给不足的问题,引导全社会形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住房消费风尚,避免“贪大求奢”的住房消费观念的蔓延。这是负责任的政府的现实抉择,也是老百姓的福音。为了实现贫富人群和谐相处,富人们也应当接受这个现实。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董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