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房地产发展的力量是伟大的民族复兴”——在2006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尽管潘石屹用这么个宏大叙事体裁“照本宣科”,但再宏大的叙事,也毕竟要落脚到微观上。他闭口不谈“国六条”,而谈市场、谈政府政策边界,顺便,就勾引人们把目光转到“是否允许外资买中国的房子”这个问题上来。
这是一个敏感而又极其刺激公众神经的话题,尤其是在房价高涨激起巨大“民愤”的情况下。老潘在地产名人集体闭嘴之时开口说话已属意外,更意外的是,一开口就弄出这么个刺激人的话题,按照常规思维,此举未必对老潘自身以及他所代表的群体有利。在温州炒房团这样的民族资本”都人人喊打之时,又有多少人希望引入“外资炒房团”?
不清楚老潘此举意图何在,也许是受了易宪容的刺激?因为在此次论坛上,易宪容认为“政府完全有理由限制外资进房地产市场”。
易宪容的理由大致如下:一、现行有关政策对外资进入已有规定;二、无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有138个国家对外资进入市场是有规定的;三、房地产的特殊性,它只有在先满足民众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才具有投资或者消费功能;四、这个行业很容易挣钱,为何要让外资沾这个便宜?这对中国民众不利,对中国的房地产企业也不利。
有意思的是,相比于书生易宪容,企业家潘石屹更是书生气十足,理论依据基本上未脱开放市场和全球化的老套。他虽然曲里拐弯地指出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存在预期不明确、甚至干预市场、伸手过长等问题,但论据不仅乏力而且可笑。尤其是,他关于“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是限制外国人来购房的……在这些高度发展的国际化都市中,外资和外国人要是去购买他们的房子,政府和当地的人们都是非常高兴的,这也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象征”的论证,在逻辑上非常混乱,对反击政府伸手过长等更是毫无打击力。
这并不是一场针锋相对的对话,而是脱离靶心各说各的。假如不考虑具体现实,老潘也未必是满口胡言。一个开放、公平而公正的市场,尤其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全球化的市场,自然不应对外资设限。但这样的市场不仅在国内尚属奢望,在全球范围恐怕也属奢求。当然,现实的无奈并不决定理论上无为,更不能因现实无奈而停下努力的步伐。就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倒是赞同老潘的观点。
可这个“一定程度”,本身也说明了无奈,或者,具体到中国房地产的现状,可能根本无法脱开现实的考量。基于此,易宪容的方案对于当前中国的房地产业,还是很有“可操作性”的。
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根本就不该伸手,关键是何时伸、如何伸、往哪伸、伸多长。易潘二人在论坛上再次触及这一老掉牙的问题,本身也说明,对房地产业的政策调控,存在巨大争议。也不妨说,“是否允许外资买中国的房子”话题的实质,不是政府该不该伸手,而是如何伸手。
应该说,易潘二人都清醒地看到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假如在当前我们更倾向认同易宪容的观点,那么,从长远出发,我们也不能忽略潘石屹的书生气——也许巴曙松通过媒体对潘石屹的形容通俗易懂:潘石屹就像“皇帝的新衣”故事中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那个小孩,只是这个小孩今天还不够勇敢,他没有直接指出皇帝没穿新衣,而是说皇帝穿衣服了,但是衣服是透明的。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