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0日电 10月11日出炉的“2006胡润百富榜”向我们描绘了当前中国财富的分布。在前十位的富豪中,有6位旗下企业主营业务为房地产,资产总值占前十大富豪总资产的50%以上。如果加上几家兼做房地产的企业,在前十大富豪中,仅有两人不涉房地产业。
今日出版的《中国证券报》载文指出,房地产业是“造富机器”和“贫富分化加速器”吗?大富豪们何以能在房地产上赚得如此盆满钵肥?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高耸”的房价早已讲述了一切。近几年房地产暴利在加剧贫富分化的同时,也堆高了少数房地产商的财富身价,并让这些房地产大亨骄横地坐在各类富豪榜单的前排。
假按揭“掠夺”银行贷款
问题是“高耸”的房价是怎么“垒”成的?为什么房地产业会成为“暴利场”?当少数人在极短时间里聚敛到了巨额财富时,又是谁的财富遭到了“掠夺”?
日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天津调研时的一番话给了上述问题一点提示。他说,“商业银行必须杜绝假按揭问题,必须对亿元以上大额按揭贷款做一次技术性调查,认真研究贷款人有关资料,通过电话和身份证等方式核实其真实性”,“监管部门要责令商业银行对发放的假按揭贷款逐笔查证,并将动态检查情况及时报告上级监管部门”。 刘明康提及的“假按揭”,特别是“亿元以上大额按揭贷款”,正是房地产商自己或操纵别人骗取、“掠夺”银行贷款,推高房地产价格,膨胀自己腰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特色的按揭贷款如此容易取得,以致于一个开发商的按揭需求可以得到许多银行的争抢。在银行都把房地产按揭贷款作为优质资产进行拼抢时,不设防的银行房贷,事实上诱惑并膨胀了开发商“掠夺”的野心和胃口,一个手中只有500万资金的开发商,完全有胆量去操作几个亿的房地产项目。他可以先提高房子售价,然后把开发中的房子按其售价标准抵押,从一家银行贷款2000万,再用这2000万中的1000万开发售价更高的房子,并找另一家银行抵押贷款4000万。如此滚雪球般在各行间反复“假按揭”,不仅推高了房价,还让开发商拥有了一堆令人羡慕的“优质资产”——房子。
一些开发商凭借这些“优质资产”,可以源源不断地从银行“掠夺”更多贷款。他们不在意房子能否卖得出去,只在意房价是否走高,以及更高的房价是否可以套取更多本来就没打算用真金白银偿还的银行贷款。这些财富的攫取者,还不起房贷,只会以价格高得离谱的房子去搪塞银行。而银行拿到这些“泡沫房”如同拿回一堆“烫山芋”,为了不让贷款受损,只能被动加价。银行的被动加价与开发商的主动加价一起共同构成了“加价集体有意识”。而“集体有意识”地推高房价,最后遭受“掠夺”的则是包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在内的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中国银监会为何要在房地产业的“土地执法专项行动”和“调查风暴”全面推开之际,为“假按揭”风险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谁都明白,房地产价格不可能只升不跌,“专项行动”和“调查风暴”让房地产业秋风瑟瑟。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那些“假按揭”可以在转眼间变成呆坏账,变相“掠夺”银行利润,酿造金融风险,损害公众利益,影响社会和谐。
危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银行遭受房地产开发商“掠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购房者也在以“房奴”的方式间接接受开发商的“掠夺”。他们是高房价的最终埋单人,他们节衣缩食地向房地产开发商输送财富,代价是自己生活水平的下降和福利的减损。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告诫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如没有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不能维持,风险最终也会传导到金融体系。”高高在上的房地产价格、财富向极少数人聚集,事实上在异化社会财富常态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开发商收获的是财富,留下的是保障缺失的社会风险。而收入分配的畸形,使穷者愈穷。
“掠夺”带来的社会阶层间的不和谐,对房地产商而言并非好事,房地产商有必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和谐做些贡献。而在“掠夺者”面前,作为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资金媒介的银行,一方面应调整贷款结构,不仅要放“绿色”贷款,支持国家的环保、新农村建设,更要放健康的贷款,多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拒绝泡沫行业,避免成为房地产业的“人质”;另一方面,多开发个人理财产品,为城乡居民的财富增长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渠道。而政府面对房地产业的“掠夺者”,不仅要加强税收征管,更要将其财富拿到阳光下“杀菌消毒”,对“掠夺”银行贷款的开发商,必须重拳打击,绝不手软。(徐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