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0日电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国家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规定的“大限”——9月30日,北京、上海等城市交出了各自的“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规划体现了各城市对未来住房建设、尤其是供应结构方面的调整力度。从当年强调市场化的政策引导转变为如今的关注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重视“居住和谐”成为住房新政的亮点所在。
报道称,中央宏观调控中的“90平方米以下住房占70%以上”,在各城市的住房建设规划中都有所体现。其中,上海、青岛将其适用于城市总量,而深圳、西安、大连等要求单个项目达到“90平方米以下住房占70%”。
此外,北京首次将国企住房困难的老职工、拆迁中的低保家庭等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并提出经济适用房将探索政府回购制度;深圳的规划也明确提出今后5年将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和政策性住房。
这与之前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说法形成了鲜明对比。直到今年6月,在“国六条”和“十五条”细则出台后,仍有个别的地方官员表示,房地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的支持很大,“敢于拉动房价是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建设部有关人士表示,2004年的土地、信贷调控和2005年的“国八条”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适合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不足。
业内人士认为,从强调市场化的政策引导,转变为关注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是一系列政策的亮点所在。此前不久,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实现全民低保条件已成熟”观点引起了学者广泛争论,不少专家认为财力已不是推行“全民低保”的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政府的推动力度。在房地产方面同样如此,中国正改变过去的相关政策,房地产开始被视为社会保障问题、公共资源再分配问题。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原则和政策已经明确,关键在狠抓落实。在一系列政策的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如何通过权利赋予与公平实现的方式,构建所有人都能分享改革成果的和谐社会。(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