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山雨已来;一边是以上海为首的一二线大中城市,房价有了初步降温;然而,冰山之下的另一边,大部分中国城市,特别是上一轮调控忽略的中小城市的实际房价,仍以远高于统计数字的极大涨幅一骑绝尘,屡控不下。
究竟是什么原因令更多的购房者无视政策信号,一头扎进“负翁族”?究竟在这些城市,有怎样的太极之手,在暗中与中央形成对抗?当我们的记者以解剖标本的耐心去解析这些三、四线城市房价逆市飙涨的奥秘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楼市调控的艰难:地方政府利益纠结下的政策“软着陆”;购房者信心的逐渐散失;开发商的顺势“唱多”和托市——新的楼市危机在调控中隐性生长。
徐州样本:政策免疫症?房价坐上了火箭
“在一个1块钱能买8个馒头的地方,30万元一套的房价对老百姓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一位从上海来徐州掘金的房地产代理商这样描述自己眼里的徐州楼市。
苏北重镇徐州,市区不过百万人口。2002年开始,随着外地大型开发商的进驻,徐州这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进入了商品房开发与居住的新时代。人们惊奇于居然有如此漂亮的房子与环境,争相购买。于是,不断有千亩大盘刷新当地的地价纪录,不断有舆论高唱楼市看涨的理由。
“可以肯定,今年房价涨幅趋缓,不会大起大落。”2006年初,徐州地产专家对今年楼市的预判言犹在耳,但是随后,房价在一二季度节节攀升,似乎一场闹剧。
8月12、13日,记者在徐州感受了一个普通双休日的楼市疯狂。
“刚接到通知,你看好的这套房周一将在目前2990元单价基础上上调100元/平方米,总价增加1.32万元。”位于徐州东部的新盘绿地世纪城售楼人员告诉来看房的记者。为了防止定房人过多带来的工作繁杂,绿地世纪城甚至规定,没有定房环节,看好房直接付首付款,同时签定购房合同。“如果可以定,房子早就被定光了。”
另一个位于西南部的楼盘销售经理在周六晚打电话至售楼处,周一起单价上调20元/平方米。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几位购房者连夜打电话要求签定购房合同。
“其实,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将意向购房者‘逼’进市场。”这位销售人员称,“但是涨价也不是瞎说的。涨了照样卖!现在咱们这里的房价,像坐上了火箭一样,根本不受调控的影响。”
不久前,徐州尚都国际开盘,上演购房人通宵排队买房盛景。记者经过现场时发现,这个项目刚刚露出地面,更不用谈2/3或封顶的预售标准。
“开发商通过预定方式先行吸进一部分资金是目前常用的方法,老百姓为了避免房价上涨带来的损失,宁愿接受这种方式。而预定时间越长,风险越大。”专家表示。
“大家对政策已经有免疫了。哪一项政策也没把房价降下来,反而越推越高。今天不买明天涨,市场已经有点购房恐慌的意思了。”一位在地税部门工作的市民罗先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全都发生在2006年8月,国家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高潮之中。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