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高企众所瞩目,租赁无奈地避退一隅。然而两会期间,关于廉租房、政策性租赁房、经济租用房、青年公寓的提案、议案频频出现,虽然概念不同,但均是“租”字当头,直击当前住房供需的关键:当商品房依然“买不起”、而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的经济适用房、两限房仍未覆盖大批人群时,住房问题如何解决?一个“租”字,或将带来住房观念的变革;如果从现在开始,政策倾向发展租赁房,那么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真正步入租房时代。到那时,有人买房、有人住着政府提供的租赁房、有人从市场上租房,准入、退出井然有序,“住有所居”的梦想得以实现。
经适房、两限房“大局已定”
全国两会召开快两周了,住房问题依然是热点中的热点。房价、廉租房建设、保障性住房等字眼不时见诸媒体。一些敏感的业内人士发现,曾经备受争议的经适房、两限房在今年两会期间却较少被提及,而与此同时,以前不太受关注的廉租房、政策性租赁房等建议亮点频出。
综合近期各地楼市信息显示,从北京到广州、从上海到厦门,经适房和两限房已经红红火火地“操办”了起来,各地陆续出台了这两种房屋的年度供应计划,并将购买资格条件设置提上日程。
这是自去年国务院24号文出台后的显著变化,那之后,建设部正式宣布建立四级住房供应体系:廉租房、经适房、两限房、商品房,为不同收入和阶层人群提供多样化住宅,“这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向住房保障的回归,”诸多业内人士和评论人士均认为,商品房不再是惟一的住房供应来源。
这期间,虽然针对经适房“寻租”、两限房性质的争议仍在持续,但从政策层面上看这“两房”大局已定,目前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在细节问题上,如户口、收入限制、回购条件等,以及“两房”入市对于市场和商品房房价的影响。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被纳入四级住房体系。对“夹心层”人群住房问题的反映,是今年两会期间提案和议案的关注焦点,其中,“租赁房”成为政策建议要点。
“租”字当头直指“夹心层”住房问题
杨女士去年刚结婚,和丈夫租住在宣武区一处小两居中,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公房,没有客厅,厨房和卫生间狭小阴暗,要2500元/月。对他们来说,北京目前15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已经买不起,而保障性住房又没有资格,只有选择租房,“我们并不着急要买房,但租到合适的房子太难了,”杨女士说。
对于类似杨女士的问题,邱玫(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表示,许多城市存在一批既买不起商品房又无法被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的“夹心层”,如初级公务员、大学毕业生、引进人才等,成为住房保障的政策盲点,政府应当通过发展公共租赁房满足其需求;张兆安(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也建议,在房价较高的地区,应当考虑建设一批单套面积小、配套齐全的青年公寓,租给“夹心层”人群,为城市发展留住人才;还有一些代表和委员认为,应把城市农民工也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增加其实物供给。
“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买房,”近年来多位政府官员和地产界人士都曾提出,应该大力提供租赁性住房,而目前的廉租房只涉及到极少一部分人群,在市场上租房又很难选到合适的,因此把一大批人逼入高价商品房市场。而如果政策能提供多样化的租赁房,则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和委员们认为,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必定有人租房,有人买房,而发展租赁性住房,作为补充,应该是下一步住房保障政策的重点,有助于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供应及资金来源亦受关注
在大力呼吁的背后,代表委员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根据九三学社等调查,目前全国廉租房供应与需求人群极不匹配;张泓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的报告也显示,适用于低收入人群和新居民的中小套型房屋非常之少,租金又上涨很快。因此,加大廉租房等实物供给,成为共识;而收购现有商品房改做公共租赁房,以及鼓励社会捐赠等增加供应也成为可探讨的方式。
资金来源方面,厦门、郑州等地的实验表明,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廉租房的资金缺口极大。多位工商联界委员和各地代表团对此提出,廉租房建设以政府拨款和公积金、租金收益作为来源并不能解“渴”,应有条件吸纳民间资金介入,如政协委员、世茂房地产主席许荣茂建议,政府应参考香港等地经验,公共住房建设逐渐引入民营企业及民间资金参与,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的吸引,保障廉租房建设的长效性。部分开发商也表示,希望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获取稳定收入。
此外,租赁房的准入和退出也得到一些思维缜密的代表和委员关注,他们提出了一些未雨绸缪的具体措施,力图防范经适房的“寻租”现象。“此次两会结束后,希望廉租房和其他租赁房能得到持续关注,”委员张泓铭等说。(张晓玲)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