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4日电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天津港集团农民工开始入住贻正港口公寓至今已1年零4个月了。按照当初设想,目前,应该有4000名左右的农民工居住在这个电视、电话、热水器、卫生间等设施齐全,每月只需30多元房租的新公寓。可是,实际情况令人遗憾,眼下入住新公寓的农民工不到2000人。这是为什么?
“蓝领”公寓现身天津港
天津港集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用工体制改革,加上港口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港区从业的农民劳务工逐年递增,目前,已达8000多人,分属21家为天津港提供外包劳务服务的公司。
虽然,农民工们与天津港集团公司没有直接的劳动关系,但这8000多名农民工已经是天津港生产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力资源。天津港坚持农民劳务工与正式工“政治上一样平等、工作上一样要求、管理上一样严格、生活上一样关心”的原则。
天津港房产公司陈廷华介绍,本世纪初,天津港集团一线作业的外来农民工中,有4000多人长期居住在港区内的老旧宿舍或仓库内,居住条件差、生活设施简陋,妥善解决农民工居住条件迫在眉睫。当时,天津贻成集团准备启动塘沽区的一处“烂尾楼”。于是,天津港集团的困难与贻成集团的项目一拍即合,“烂尾楼”正式改建专为天津港农民工服务的“贻正港口公寓”的工程正式上马。
2004年底,由一个19层高的主楼和两幢裙楼组成的贻正港口公寓竣工完成,其总建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630个房间可供4800人同时住宿。为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工的生活需要,各房间都配备了独立的卫生间以及电视、电话、热水器、储物柜、书桌等基本设施。公寓内还设有2000平方米的食堂,以及阅览室、台球桌等娱乐设施。
天津港口职工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王金忠介绍,公寓建成后,签订了一个三方合约:多家劳务公司与贻成集团签订了租赁合约;天津港集团签下担保合约。天津港集团还决定:入住公寓每人每月187元的费用,天津港集团承担150元,农民工个人付37元。农民工上下班有班车接送,费用由发包的天津港集团下属各公司负担。
2005年4月1日,第一批天津港农民工正式入住贻正港口公寓,蠃得了一片叫好声。因为住一天只花一元多钱,贻正公寓因此被誉为“一元钱”公寓。
入住不足,“一元钱公寓”处境尴尬
入住公寓的山东籍农民工封振虎说:“我在天津港工作了14年,其中有13年的时间住在港区内,宿舍既脏又吵,干完一天的活,想好好睡一觉都不行。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公寓门口有保安,楼道专门有人打扫卫生,干完活回来,能洗上热水澡,随时都能在公寓食堂吃上热饭……”
据了解,为了农民工们吃好、住好,2005年,天津港集团仅班车费就花了大约140万元;住宿补贴200多万元;为了降低餐厅饭菜价格,还为承包餐厅的劳务公司补贴房租20多万元。
但是,各方面的努力并没有换来蜂拥的入住者。罗卫颜已经在天津港打工3年,但是,却没有入住各方面看起来都很方便的公寓,而是依然跟表哥一起挤在外面的出租房里。如今,天津港集团当初认为肯定会入住公寓的农民工中,约有一半人做出了与罗卫颜同样的选择。
王金忠说:“我们也发现让农民工入住公寓并没有当初想像的那么容易。等正式签合约时,各公司报的人数一下子降到了3800人,正式入住又变成了不到2000人。”
贻成集团副总经济师陈慧说,2005年4月一个月,贻正港口公寓只住进了100多人,到2006年春节前,入住公寓的农民工约有1700多人,目前约有1800人左右。
据她介绍,按3800人、每人每月187元的住宿费推算,贻成集团大约10年便可以收回投资。但2005年4月-12月底,贻正港口公寓实际收入为240万元,不算缴税、折旧等,同期公寓的财务费用支出是230多万元,收入连归还贷款利息都不够。开始公寓3幢楼都住有农民工,为了节省开支,只好关闭了2号楼,让民工们集中住宿。
陈慧说:“当初,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其结果会是这样。回过头来看,双方合作时,确实把为农民工服务这件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尽管这类公寓本身就是微利项目,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一个项目长期亏损,毕竟是一个问题,而这一切又不会尽快好转,所以,眼下真有‘骑虎难下’的感觉!”
面对农民工“分化”,城市准备好了吗?
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天津港的农民工入住公寓的积极性呢?
据了解,天津港集团公司一线作业的农民工月收入基本能达到2000元左右,在当地号称“农民工中的贵族”,住港口公寓,月房租、水电费加在一起不过五六十元,而租房住,就是条件最差、地处城郊接合部的平房,每月房租也得100多元。显然,农民工不住公寓并不是“钱”的问题。
有关方面人士表示,设施的不完善是贻正港口公寓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陈慧说,“烂尾楼”基础上改建的公寓存在先天“缺陷”,这给入住的农民工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楼层没有公用卫生间,每个房间设有独立卫生间,表面上看起来条件优越,实际使用却极不方便,只要有一个人在卫生间,其他几个人就没有办法洗漱、洗衣服,早起时段,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另外,由于当初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农民工带家属,所以3幢公寓都不具备生火做饭的条件,客观地说,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入住公寓的积极性。
与同在天津港打工的表哥住在一起的山西人罗卫颜说:“和表哥住的房子肯定不如公寓好,可吃的顺口、生活习惯一样,条件再差也是‘家’的感觉。”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科研究所长期从事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张雪筠说:“设施不完善只是农民工‘拒绝’公寓的表层原因。贻正港口公寓不成功,其实,还有更加深层的原因,一方面,本该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无形之间,却带有较为浓厚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色彩;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事先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所以导致这一结果的出现。”
张雪筠提醒说,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着力于改善农民工待遇。新待遇、新政策不断出现,需要注意的是,不应忽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出现分化,当他们的经济地位处于准市民阶段时,必然要求更多的权利。“天津港农民工公寓叫好不叫座”反映出面对农民工的分化和已经转变的需求,有关方面并没有做好准备。
她说,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关注并研究农民工的分化、分层现象,对他们的新需求提供相应的政策环境、服务和引导,在城市发展中注意给处于准市民阶段的农民工留下相应的生存空间。(邹兰 刘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