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认真调查,复旦大学24日对外界通告了3起本校师生学术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对涉及的该校外文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信息学院的有关教师、学生分别作出了通报批评、停招研究生、开除学籍等处理意见。
如此高调“自曝家丑”,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当前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诚信的讨论与思考。
调查过程曾遇阻力
“我们做了应该做的”
“公开通报,只是想对举报者做一个交待,完全没有炒作或者让当事人难堪的意思。”12月25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俞吾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再次重申,维护学术纯洁性,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条件。
据了解,今年5月以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收到了校内外3起有关论文(出版物)涉嫌抄袭的学术违规举报,当事人分别为复旦外文学院陆姓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迟姓教授、复旦信息学院博士生叶某及其导师顾姓教授等。
接报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立即进行了调查核实,发现3起举报基本符合事实。随后,学校先后召开相关会议10多次,经过慎重考虑作出公开通报的决定。
俞吾金教授说,“中国有句古话‘家丑不可外扬’,但如果我们选择沉默,就是对不诚实行为的许可和默认,这对那些勤奋努力认真做研究的师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做了应该做的。”
“事实上,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些举报是言过其实的,有些是带有个人情绪的,并不完全准确”,俞吾金坦言,在调查和核实过程中,大部分的院系都是支持的,但也有阻力。但学校领导一直大力支持一查到底,“维护学术尊严,维护大学学风、人文精神和学术地位,这是一所大学最起码的标准。”
名利心浮躁气侵蚀校园
“学术评价体系值得反思”
复旦学术违规事件曝光后,许多人在网上展开热烈讨论。不少人质疑:国内不少高校都遭遇过学术丑闻被媒体和打假人士曝光的窘境,但学术不端事件为何仍屡见不鲜?
“学术评价体系值得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唐安国说,目前学术环境比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失衡,而监管制度的严重缺失,又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学校要争排名,一般很不情愿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查。
专家们认为,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不注重评价、培养研究人员长远的科研素质,而只是片面地强调论文数量,这样的评价指标一定程度上对学术违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些教授没有严格审查博士生的论文,就急于送去发表了。
也有专家认为,一些研究生成为学术违规的“主角”,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学术规范意识。如今,高校导师带的研究生数量大大“扩容”,自己社会活动又比较多,对学生疏于指导,不少研究生临毕业了还不清楚哪些行为算学术违规,而且还出现了“学生投稿的论文署了导师名字,导师居然没看过论文”的现象。
据悉,复旦大学近期在教授职称晋升上已经开展试点,把相关指标体系、管理权限交给“教授大会”,而不是仅仅看此人写过几篇文章。该校即将召开全校博士生导师大会,主题就是督促导师严格管理研究生,营造良好学术风气。
杜绝造假重在制度建设
“学术腐败别大事化小”
专家认为,屡禁不止的学术造假事件一直困扰着中国大学。摒弃急功近利思想,重塑大学精神,迫在眉睫。
“学术腐败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复旦大学一位青年教师说,造假行为不仅伤害了学术尊严,也侵蚀着社会机体。事实上,面对学术违规现象,敢于“高调”处理的大学并不多,这也使造假者有机可乘。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熊丙奇认为,高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应该独立运作,包括开展调查和听证、给出处理意见等,不能过多地受行政干扰。复旦大学对几起学术违规事件的处理中,校学术规范委员会起了重要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制度建设最关键。首先,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增加评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其次,制定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自律;在法律层面,要加强对社会危害大的学术造假者的法律制裁。这需要有关部门制定更合理的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也需要高校严肃对待学术造假,敢于直面而不是包庇,从而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王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