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闪亮入学”,四年后直接拿到教师上岗证书。几乎同一时刻,过程繁复的“教师资格证”社会考试开始报名。
然而,在外人看来波澜不惊的教师行业,对师范生来说,也并非光秃秃一条朝天大道。从他们成为师范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得不面对一连串的现实考量。
超高分 全免费 十年约
9月8日,华师大的免费师范生正式报到。这一届免费师范生的录取成绩让人大吃一惊——上海录取的52人,文科和理科的最低分为506分和511分,分别高出一本线41分和40分,是近年来分差最高的一次。
传说,这批学生中不少人家境贫寒,但学业优异,免费政策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就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和该校今年招收的免费师范生座谈。
与此同时,全国6所师范大学试点招收的10933名免费师范生,陆续抵达各自的学校,开始迎接4年的大学生活。根据免费教育协议,大学毕业后,等待他们的是至少10年的教师生涯。
上海唯一的试点高校是华东师范大学。
究竟是什么动机让他们报考了免费的师范专业?他们是否如我们想象中来自贫寒人家?“免费”的身份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面对至少10年的教师生涯,他们会不会有动摇?4年后,他们中又究竟有多少人会如约走上讲台?
带着好奇和疑问,我们走进了华师大校园,走进了免费师范生们的梦想和现实。
做老师?改行?
同济大学去年有位本科毕业生,放弃了微软的工作机会,去了郊区某中学教书。她的想法比较能代表“从师派”的价值观:“教师是个性价比很高的工作,对女孩子来说实在是个很好的选择。”
华师大中文系毕业生小孙说,他们班的同学毕业后,一般是3种去向:做老师,考研,转行做媒体。一年后的同学聚会后,做老师的同学已经有了明显的“老师腔”,“开口闭口就是‘我们家小孩’如何如何,很让人感慨教师圈子对人的气质影响之大。”
“老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我们学校有一些老教师,比较婆婆妈妈,有时甚至有些斤斤计较。”一位毕业不久的中学老师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环境。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心,不少男生对当教师比较犹豫。上师大中文系的男同学小卢就表示:“任教以后的发展会有局限,特别是男生,应该寻求更好的事业,做老师太荒废了一点。”
在这点上,女生的想法恰恰相反:“老师确实是女性比较多,可是你看看,当校长的男女比例是多少?女生的发展前途显然没有男生好。”
如果改行,师范生还面临着违约赔偿的问题。
留上海?回原籍?
本届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中有一条,便是毕业后必须返回生源地当老师。这倒是替同学们做好了一道选择题。对往年的师范生来说,留沪还是回原籍,往往需要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
对一个外地学生来说,在上海读了4年大学后,不少都会想尽办法留在这个城市。但现实情况是,如果想留在上海当老师,难度比较大。
“上海的学校更倾向于招收上海毕业生,外地人的机会很少,而且最近几年,要进重点中学,至少需要硕士学历。”上海某市重点高中的张老师坦言:“学校已经好几年没有招应届毕业生了,若要招人也往往从其他学校挖有经验的教师过来。”
华师大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上海对师范生的需求已经近乎饱和,我们的师范生毕业后任教的比例越来越少,师范生从事非师范领域,这是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
而在上海挤破头都未必能进好学校的师范生,回来原籍后往往会受到青睐。华师大中文系师范类毕业生小潘记得,当年班里有一位成绩不怎么优秀的同学,毕业后知道自己无法在上海立足,便回原籍,进了一所不错的学校。4年后,这位同学已然成为当地教育局的青年骨干老师了。
小学?中学?大学?
潘还记得另外一个故事。前几年,华师大的本科毕业生,要在上海市区的高中找一份工作并不是件难事。他的一个同学要求比较高,想进重点中学的高中任教,于是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硕士。没想到等她硕士毕业后,竟然在市区的中学难觅一份工作,最后只能去郊县的一所初中当老师。
上师大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师范生说:“老师都鼓励我们去做小学老师,或是去郊区任教,因为现在市区的中学一般只招华师大的毕业生甚至研究生。”
去小学还是中学,首先体现出的差别就是各方面的待遇。另外,小学老师也是一份很操心的工作。一位刚当了一年小学班主任的师范生说:“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要用呕心沥血来形容老师。整天基本上都要关心着这些孩子,生怕他们出什么事情。”
另外,学校还有公办和民办的差别。若非万不得已,师范生一般不会轻易去民办学校任教。“各方面教育资源现在还是向公办的学校倾斜的,在公办学校的发展会比较好。民办学校比较清闲,压力不太大。”一位老教师这样解释。
要说有什么梦想的话,不少师范生其实都希望能成为大学老师。但这又是一道更难跨进的门槛。首先一条,要读出博士学位。如果说毕业生找工作,主要是看大学成绩和各项表现的话,那博士生要进大学当老师,则更看重“师从”——如果你的导师是德高望重的教授,那有他的推荐,自然会加分。
“但是,好的教授就那么几个,一年才招几个学生啊!”小潘感慨道。(记者陈潇俊 实习生孙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