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7日电 据江南时报报道,5日,媒体报道了苏州在初中、小学学生开学第一天传授对“人流”知识,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对于苏州的“吃螃蟹”之举,中国性文化博物馆馆长刘达临认为是件好事,目前还处于试验和摸索的阶段,苏州的试验值得做,但可行性仍需要探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称:“对中学学生进行性教育,我不反对,但是为什么非要放在第一课呢?难道只有这样才足以表达对性教育的重视吗?简直是胡闹,我认为高中阶段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性教育才是科学的,提前到小学阶段是不是拔苗助长?”
南京的黄女士称自己读高二的孩子昨天早上看了的报道,中午回家吃饭时专程问她:“妈妈,到底什么是性教育呀?是不是就是生理健康的东西。”黄女士说自己当时感到很诧异,因为她和丈夫从来没有特意教过孩子这方面的东西,而孩子一直很乖,也没有问过,因此她建议呼吁对孩子的性教育一定要提到“对孩子培养的日程上来”。
也有不少家长提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方法、阶段、内容等问题难以确定,希望得到一些专家的建议。
刘达临指出,中国有关部委自1988年开始发文提出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到现在已经18年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成果还不够理想,原因主要来自行政命令、传统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
“近年来,从现实层面看,形势越来越需要,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刘先生建言要“改变教育方法,充实教育内容。”
对于苏州的“吃螃蟹”之举,刘达临认为“是好事,毕竟谁都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路’找得很准,我们目前还处于试验和摸索的阶段。因此苏州的试验值得做,只是推广前最好征求一些专家的意见,共同探讨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免得引起大家的误解。”
不少读者都提到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刘达临明确指出“大家看问题都很准确,说白了就是性教育从哪个年龄开始的问题,我认为是从零岁开始,当然了,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观念,让孩子以自然的心态去看待性。”
由此,他建议性教育“重点是在初中、高中阶段,这是青少年生理、心理转变之时,也是他们发育的‘疾风暴雨’之时,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刘达临认为:“关键是注意方法和内容”。从方法上看,“需要从目前的讲生理知识转到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上,特别是在理想、道德、情操等方面多下工夫,一句话,性教育要从课堂教育走出来。”他介绍了自己创办的中国性文化博物馆,“主要是面向成人的,不过也在计划对孩子们进行相关的展览。”
“各个学校也要聘请一些专业的性教育老师,让他们和孩子们成为知心朋友。原因主要考虑到性教育是隐私中的隐私,如果不注意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从内容上看,“对中学生性教育不能回避,也不能绘声绘色。”刘达临说他一直也在考虑如何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性知识,“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知识,可以多讲一些;青少年将来必须知道的东西,可以先少讲一些。”(高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