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全国53万通过最后审核的考生将走进2007年国家公务员的笔试考场,竞争涉及89个部门的12724个职位,其中国家广电总局干部人事管理的职位竞争比例是4000比1,其惨烈程度,使公务员考试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社会的热捧使不少人惊呼:公务员已经从“铁饭碗”变为“金饭碗”!公务员录考11年来,这一职位究竟如何点“铁”成“金”?“含金量”究竟多少?记者采访了三代公务员,试图从中发掘公务员热的内在原因。
两次变革
两代公务员的命运变迁
北京市第一批公务员:
张秀敏 女 67岁 丰台区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背景:1993年,我国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首次对国家公务员的义务、权力、责任分配、奖惩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对于张秀敏这一批人而言,当时除了多一个“公务员”的身份,并没有更多的实际利益。随着近年来公务员待遇的提高,她们在退休工资、福利等待遇方面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说实话,我们当时根本就不知道公务员是什么,只是觉得评上了算是个荣誉。”1994年,即将退休的原丰台区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张秀敏被“评选”为北京市的第一批公务员。“单位接到一个文件,说按照相关规定,每个部门参加工作后定级为行政干部的人员要全部统一转为公务员。”当时她们部门一共有6名干部——4个行政干部和两个事业干部,从理论上来说,行政干部的级别要高一些,但这场突如其来的“评选”,并没有使她们感受到任何实际利益。“一直到退休的时候,我的工资还是每月600元。”在张秀敏看来,从参加工作起,所接触的职业划分只有农民、工人和干部三种,对于公务员闻所未闻。但她承认,她们这一批通过“评选”而成的公务员最后还是成了受益者,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工资的增长。“这几年公务员涨工资,我随着制度走,也从原先的600元涨到3000元多,而当时没有成为公务员的同事,退休后工资基本维持不变。”
全国第一批考入的公务员:
周亮(化名) 男 36岁 司法部工作人员
●考试制度 农家子弟也能“吃皇粮”
背景: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公务员考录制度,至今中央国家机关已有13次招考,录用了大约4.5万人左右。全国各省市也展开了公务员的录用工作,全国总共录用了87万名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录用制度,让更多人第一次得到公平的机会,进入国家机关的大门。
用周亮的话来说,他这一生的转变,和两次考试有关:一次是高考,让他有机会从偏远的广西老家来到北京。一次是1995 年的第一次国家公务员的考试,让他进入国家机关,端起“铁饭碗”。
“我是1993年毕业,那个时候,大学生找工作还得靠国家分配,但说实话,不是特别优秀、没有点关系,想踏进国家机关的门槛是难上加难。”周亮的家在广西农村,父母都是种地的,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打心眼里觉得“吃皇粮”好,这种想法也深深影响了他。1995年,当得知国家公务员开始首次考录,周亮形容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得直哆嗦”,一次考试真能让我这样的农家子弟一脚踏进公家的门槛。端起“铁饭碗”的10年,周亮的工资从600元涨到3000多元,结婚时单位分了小两居,他从一个科员熬成了处长。“毕业10周年的时候大学同学聚会,大家互报家门,能感受到明显的被人羡慕。”(赵王月)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