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上周末开始,A公寓楼的学生不准进入B公寓楼等任何非自己所在的公寓,也就是说,不在同一楼居住的学生,想再互相“串门”已经不可能了。而这一政策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也同样包括在内。
学校的初衷当然是出于宿舍安全以及管理方面的考虑,毕竟,大学生宿舍留宿他人,以及因为出入管理不严、人员混乱所导致的安全事件,确实是大学宿舍管理有待求解的课题。但是,面对问题“一禁了之”是否就是最恰当的做法,这样的做法是否有“因噎废食”之嫌,除此之外,又是否有更为高明的解决之道?显然不应不加思考,仓促决策。
事实上,大学之大,正在于其海纳百川的特性,汇各方人才,让各类思想在校园中激荡回应,并在碰撞中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虽说学生宿舍是个休憩之所,思想的激荡自有正式的课堂、实验室或是其他的校园公共场合在,但是,宿舍作为学生聚居生活之地,其在思想交锋、意识碰撞、灵感激发方面所起到的功效从来不可磨灭或否认,“宿舍辩论会”更被公认为大学的一种文化现象和自由体现。很多国外大学以及部分国内学府为了丰富“宿舍辩论会”的知识背景,增强思想交锋的力度,还专门将不同专业和系科的学生安排到同一宿舍,宿舍文化交流与冲撞的重要性由此可窥一斑。人民大学此次禁止学生宿舍楼间的串门与交流,对于大学文化和自由精神显然不是一种“立”,而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破”。
大学宿舍更应是一种“服务”而非“管理”,如果大学宿舍真是抱着“服务”的意识,那么完全可以做好访客登记,简单一招,既能确保安全,又保证了学生的基本权利,维护了大学的自由文化,岂不是多赢之举?而正是高高在上的“管理”意识,使得“为了安全故,串门都被禁”的一幕得以堂皇上演。(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