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重点将锁定在“待就业毕业生群体”上,所谓“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就是有就业愿望、但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广东各高校将统计“待就业毕业生群体”的数量,并根据这一群体的就业情况,定期以“待就业率”形式公布。(新华社10月8日)
在“待业”这种说法早已进入故纸堆、失业率已经光明正大纳入国家统计的背景下,“大学生待就业群体”这一说法是一种自作多情的羞答答。大学毕业就意味着铁饭碗这本老黄历早已过时。再自欺欺人地将失业大学生称为“待就业毕业生群体”,这种思维方式无疑是落后和迂腐的。
在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下,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公众,其实都已经对大学生失业抱以平常心,至少不会大惊小怪。公共管理机构也开始正视这一现实。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出台规定,大学毕业生在一定期限内找不到工作,可以申请低保。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对失业大学生的关爱,也说明大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都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大学生自身乃至父母而言,正视大学生失业,都不失为一种理性。
可是,一些公共机构和办学机构往往对失业率讳莫如深。在公布就业情况时,往往只公布就业率,闭口不谈失业率。殊不知,用百分之百减去就业率,就等于失业率。
有就业愿望、但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就是失业的大学生;所谓“待就业率”,就是失业率。其他社会群体找不到工作都叫失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却叫“待就业”,这种虚荣色彩极浓的“优待”,想必大学生群体并不会领情。将失业大学生群体换上“大学生待就业群体”的“马甲”,对于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并没有任何帮助。 (来源:羊城晚报;作者:巴山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