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夏天,小潞都眉头紧锁。谁要是没眼色问他一句,得到的必是“别烦我”。相熟的都知道小潞正在为他的事业发愁:刚刚开门的文化传播公司已经面临关门的窘境,合伙人的20多万元投资也要付之流水。小潞把自己几个月的努力归纳成一句老话:“创业的梦想和激情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而无力。”
这不是小潞一个人的命运,这是大多数创业人的命运。就像当前商界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所说,100个人创业,有95个没有人知道怎么死的,还有4个人是被听到一声惨叫,摔了下去,剩下一个则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多久。创业带给人们并不都是舒适的老板桌和荣耀的红地毯,更多的人将不得不面对失败的结局。
因此,创业的话题永新,而举旗的人寥寥。
创业,似热还寒
几乎每一次调研,人们对创业都饱含着热情,尤其在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群体中,创业是不老的时尚。在最风行创业的年代,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创业当BOSS(老板)的愿望。人人都在谈盖茨,人人都在谈IDEA(创意),似乎大喊一声,“我要创业了”,大把的银子就会倾泻到自己头上。那些忙着找工作的人甚至成为大家“鄙视”的对象:你要给别人打工啊?
不过,即便氛围如火,动真格儿的仍然是少数。根据清华大学的一份创业观察报告,在网络时髦的时候,中国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过11.6%,即每100位年龄在18~64岁的成年人中,有11.6人参与创业活动。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全球排名中列第九,次于美国。2005年,该指数甚至还有攀升,达到13.7人。
曾几何时,华中科技大学的李玲玲和她的天行健科技开发公司、上海海运学院的傅章强和他的申德宝公司以及“正式吹响广东大学生创业第一声号角”的卢伟麟和他的智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都在创业、青年才俊和高科技的名义下成了各地媒体的宠儿。这种舆论营造的氛围则影响着社会的各个角落。
风险投资成了火红的词汇,似乎那只是投资,而没有风险。政府也接连出台各种鼓励措施,连校园都纷纷推出创业园、孵化园,以期成为中国“微软”的母体。一时间,“创业是美丽的,不创业是可耻的”,成为人们的共识。
可是,好景不长,在网络冬天来临以后,那些顶着高科技帽子的烧钱行为被证明是愚蠢的,那些曾经光鲜一时的人物和他们的企业都走入困境以至死局。创业也转入到低谷——虽然在不为人关注的底层仍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企业诞生。此后,媒体关注的不再是杨致远、大卫·费罗,而是到基层、到边疆就业的英雄们。
就业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愿望。在人头攒动的人才招聘市场,一份份精美简历雪花般投出之后,创业常常会倔强地冒出头来。“当不好打工仔,也许能当好老板。”于是,新一轮的创业在更加清醒的土壤中发芽。
当然,大学生创业并不是创业的全部,甚至算不上主要部分,但是它往往能拨动社会的神经,反映出创业在人们心中的冷热,也反映出创业本身的特质。有研究者说,这一轮的创业者很多带着某种被迫的意味,因为就业无路、找好工作无门,才不得不自立门户经历风雨,这次他们不再是某种概念的冲动。在这一点上,创业的大学生汇入了草根创业的洪流。
支持这种说法的数据是清华大学的一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报告称,中国的创业有六成是生存型创业,中国的创业活动主要是由于创业者别无更好的选择而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的结果。
这个比例既高于发达国家又高于发展中国家。
创业,梦依旧难题依旧
一个大名鼎鼎的公司老板说,创业者需要梦想,没有梦想为做而做、为别人做而做都是做不好的;创业者也需要毅力,没有毅力就不能够面对坎坷,创业的路并不是梦想的那么好,它是靠毅力踩平的。
蒙牛的牛根生则对这种说法作了阐释。他说,他在做蒙牛之前,16年养牛,5年种草,前后21年,如果加上他父亲那一辈,两代人做了66年的“牛梦”,而且在他周围还有一群做梦的人。
这些话听起来很远,做到顶级企业的梦想也很远,但是每一位创业者的困难却是实实在在的。有一个人在“赢在中国”的论坛上说,现在中国的环境对于草根创业非常不利。他的理由是:第一,我们不缺乏好的项目和好的创意,但是获取资金绝对是困难的,只有很少的幸运儿能够得到急需的“血液”;其次,由于受到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那些有钱人占据了更多机会、资源和人脉,这对普通人产生了不应该的遮蔽作用;再者,政府给普通人创业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例如注册公司要想开增值税发票必须拥有500万元的资本。他还拿自己作了例子。他今年26岁,学的专业是自动化,在上海、北京都工作过,但是希望拥有自己的公司和事业。恰好他看上了电子仪表的项目,便把工作辞了,下海一搏。
“当时我手里有点钱,依次打听注册的事儿,找办公地点,联系货源,筹措资金,但是很不幸,我周围的穷朋友较多,在农村的亲戚更是帮不上忙。在工商所一问,我要干的这个行当要想拿到增值税发票至少×××万元,那时候我手里只有10万多元,天大一个玩笑。”
他没了当初的劲儿,“过两年再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吧”。
小潞的烦恼也颇为类似。因为爱着写作,因为爱着新闻,他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而是决定和一位“同志”一起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杂志。辗转搞到一个刊号,簇新的杂志也摆上了街头。据说,新杂志颇受读者欢迎。可是,刚刚出了三期,他们发现,没钱了。小潞跑遍了武汉的风险投资公司,但是得到的顶多是微笑或者鼓励,钱是没有人给的。想过到银行借款,可那是肯定要吃闭门羹的。于是,剩下的只是郁闷。
创业,过十道坎,练五种功
与创业者的感性不同,创业的困难在研究者眼里要全面而理性。日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建教授,就在其“百姓创业调查报告”中提到,创业面临十个坎:资金、市场、债务、战略、员工管理、技术、人才、生产质量、场地和政府关系。
事实上,很多创业者连第一道坎都不过去。正像小潞等人的遭遇一样,用完自有的启动资金就没了钱路,终至于“一分钱就难倒了英雄汉”。大多数创业者都感到,资金是创业初期最突出的问题。一些人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也有一些人是项目选择失误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学会控制资金流,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第一种技能。
2006年毕业于某体育大学的王增峰想开一个游泳培训的项目。为了扩大宣传,他做了一个名为“微风体育”的网站。所需费用如下:租用空间和域名一年900元,向百度预交一年的推广费3000元,网民点击一次,百度扣3角钱。王增峰随后发现,互联网宣传没有针对性,有人可能是无意间点击了网站,但并没有打算学游泳,那么这3角钱就白白浪费了。
他的一些同行花钱则有效得多,发小广告或是在点击率高的焦点论坛内加入自己的广告,不但省钱而且效果不错。不过,王增峰似乎对这些行为很不屑,认为“有损社会公德”。
除了如何高效率地管理启动资金外,寻找市场也是个大难题。某些创业者是拍脑瓜、拍胸脯觉得一定有人买、有人看,但是当你问他“你的客户在哪里?”“你的原材料在哪里?”他们常常无言以对。这样的创业除了花钱买债恐怕没有别的结果。
高建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不少网友在有关新闻下面跟贴说,确实如此。一位网友说,他开办一个公司,因为没有和政府里的一个官员搞好关系,最终莫名其妙地黄了。还有人扯着脖子喊,“谁给我在×××路的一处门面,我一定能赚到10倍的钱!”还有一个刚开了家教公司正在愁客户不来,“原来觉得请家教的遍地都是,现在却是满地见不到一个。气死人!”
怎么过创业的这些坎儿?高建说,创业者要练五项功夫,排在第一位的是把握好市场机会,排在第二位的是要博得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排在第三位的是管理好资金,第四是要有组织管理能力,第五是控制风险。
在“五功”中,高建认为,把握好市场机会是一个比其他因素更重要的因素。“你要是把握不了市场机会,你创业的其他努力很有可能不能变为现实,因为创业最根本的问题不是你去创业了,而是你能否把所认为的市场机会变成市场现实。”不过,机会永远是创业的第一个要素,不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一样。
创业,政府应一路绿灯
有专家说,创业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儿,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业环境的好坏,而创业环境依赖于政府的政策。
根据有关的调查,创业者最希望政府在税收方面能够给予他们优惠;其次是改善金融环境,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贷款政策上能够有所突破,放宽银行贷款条件,降低贷款成本,建设融资渠道;再者是政府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服务,其中包括人才信息、市场信息等。另外,有的创业者希望政府提供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真正维护创业利益的行业协会。不少人羡慕美国的硅谷,不为别的,就为那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和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
事实上,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组织对创业都给予了不少的关注。比如有个城市出台如此政策: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成功企业家创业导师;建立专项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启动资金;工商界参与并发挥主力作用——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项目的推广、管理工作。其心不可谓不诚。
江苏的团组织则推出了“SYB”(创办你的企业)帮扶模式。通过办班、讲座等方式,对有创业意愿的青年进行培训,还设立专项资金,为青年创业提供所需的小额贷款担保。其他省份的团组织也都有类似的做法。
这些努力使我国的创业环境得到了不少改进。据专业分析,在衡量创业环境的9个方面中,创业环境相对于以往有改进的方面是:金融支持、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与社会规范。创业环境评分也在不断提高。
不过,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创业环境仍有改善余地。高建教授也曾对此提出过建议。他说,促进创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仍然是改善创业政策的重点。政府部门应发展面向创业企业的权益融资机构,发展面向创业企业的债务融资机构和工具;开发促进创业的政府项目方面,需要从重视高新技术创业向兼顾高新技术产业和一般产业中的创业活动转变。有关部门应从单纯提供资金支持向提供创业帮助和创业环境的项目和政策转变;有关部门应继续推进全面的创业教育及工商管理教育和培训,帮助创业者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董伟、刘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