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借助生物能源战略和相关多元化,老外贸企业中粮集团正在“脱胎换骨”
★ 本刊记者/王晨波
宁高宁,自称是央企的“放牛娃”,曾驾驶着“华润战车”南征北战、并购不歇,涉猎多个行业、跨越多个省市,被业内戏称为“中国摩根”。
两年前,他告别了耕耘了18年的华润集团,来到已有54年历史的老牌央企——中粮集团,从此似乎淡出了媒体的视野,潜心于中粮的转型之道。斯时,宁甚至曾在纸上写下108个思考题。
两年后的10月18日,宁高宁给出了“开题答案”,并抛出了“新中粮”的版图,将其主业集中于粮食、食品贸易与加工、新能源、地产、酒店及金融等服务业。宁称,“将在5至8个竞争性领域内争取领先地位。”
事实上,这家老牌企业正在经历着“脱胎换骨”式的转变,甚至换去用了13年之久的标识,换上从新中粮“组织里”“肌体中”长出来的新标识,这背后也是中粮反思、转型、突破以及阵痛的过程。
新多元化主义
中国新闻周刊:中粮两年来业务整合频密,也堪称国资委重组央企的标杆,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宁高宁:两年来,中粮入主新疆屯河、重组中土畜、中谷粮油、收购华润酒精和华润生化,这些实际上建立了一个从资产及战略布局上完整的业务关系。
以重组中土畜和中谷粮油为例,中粮偏重外贸,而中土畜和中谷粮油重内贸,他们跟中粮有着一定的互补的关系。中粮的出口产品可以通过中土畜和中谷粮油在国内采购、生产加工、运输等。
当然,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型企业合并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为两家公司合并必然带来新的矛盾。文化融合可能是最大的挑战。中粮必须系统地把集团内的资源综合利用起来,建立起创新的组织架构、评价方法和年轻、活跃的、面向市场的消费品公司企业文化,并持续推动。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中粮而言,多元化生存已经成为现实,涉足众多行业及企业,中粮在企业多元化的思路上是怎样的?
宁高宁:中粮的多元化是有限度的多元化。集团今后不过度多元化,新进任何行业都将慎之又慎,目前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好主营业务。
另外,就是相关多元化,集团业务虽然多元,但行业之间一定要具备相关协同性,要有逻辑关系,能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中国新闻周刊:中粮集团多个品牌共存,其子品牌与母品牌的协同似乎比较薄弱,品牌忠诚度也受到挑战,中粮在品牌上的思路是什么?
宁高宁:多个杂乱、模糊的品牌,必定不是强有力的品牌,需要进一步清晰、集中,使消费者不容易产生混淆,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价值导向,从而提高中粮品牌的驱动力。在品牌消费品领域,中粮将以雀巢、通用磨坊为标杆,力争三年内有新变化。
出击新能源
中国新闻周刊:10月18日,中国第一个以木薯为原料,年产4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在广西正式开工。中粮投资超过100亿元布局新能源,当时是如何决定将生物能源纳入中粮版图的?这方面考虑是怎样的?
宁高宁:中粮非常适合做生物能源,我们很想进入这个行业。但在这方面,华润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是从华润过来的,不好意思跟人家开口。去年8月的一天,在同事们的鼓动下,当时,我借着酒劲给华润董事长打电话,问他们是否愿意把生物能源业务卖给中粮。后来他们同意了。
因为,这个业务对我们很重要,对他们相对次要。新能源是未来中粮的核心业务之一,中粮希望借此进入新型能源产业,成为国家能源战略执行主体,积极参与国家生物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的筹划与推进。同时,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中粮集团的转型。
中国新闻周刊:中粮集团下一步的战略构想是什么?
宁高宁:从中粮自身的发展模式来看,中粮应该跳出老外贸的圈子。中粮所在的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中粮必须从国有大型企业变成一家国际一流的公司,我们的管理层很多都有国外学习工作的经验,他们知道国外是什么样子。
要做到这一点,中粮就必须做到公司整个业务链和价值链的循环,不光是做外贸,不光是做食品,还有食品加工和生物能源等。我们需要把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起来,对原有的业务单元进行战略考量,进行业务重组,裁撤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业务单元,最终带动组织和业务的协同。
转型是企业经营风险中最大的风险,必须选择我们能力最强的环节,该舍弃的就坚决舍弃。我们正处在关键的转变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会焦灼、艰苦,最少要持续两三年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