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4日电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消息,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广告公信度调查报告显示,超过2/3的网民受到过虚假违法广告的伤害。
当问及消费者“最近一年来,是否有过因相信某商业广告宣传而权益受损的经历”时,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有”的比例是67.8%,回答“没有”的比例是32.2%。
而当问及“遇到虚假违法广告伤害后通常的处理方法”时,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忍了”的比例最高,为38.6%;其次是“向监管部门举报”,比例为20.9%。可见,近四成网民受到虚假违法广告伤害后通常“忍了”,自认倒霉。
为此,中消协建议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识别夸大虚假广告的能力。
有关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切勿相信下列广告:含有“安全、无毒副作用或无依赖”等承诺,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或“最新技术、最高科学、最先进制法等绝对化的用语和表述”等内容的保健食品广告;切勿相信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比较,或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等内容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广告;切勿相信含有贬低他人,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的,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的,利用患者或者其它医学权威机构、人员和医生的名义、形象或者使用其推荐语进行宣传,冠以祖传秘方或者名医传授等,或单纯以一般通信方式诊疗疾病等内容的医疗服务广告。
同时,专家还呼吁广大消费者发现虚假广告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及时向工商、卫生、药监、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举报,或反映给消费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