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日电 作为国内今年最大的并购案例,对广东发展银行85%股权的竞购战即将结束。回顾此次竞购过程,其持续时间之长几乎出于所有人的意料。《上海证券报》今天刊文指出,竞购过程的不甚透明,是导致广发行竞购久拖未决的主因。
文章指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竞购中的决策流程缺乏足够的透明度。至今为止,外界对广发行竞购战的来龙去脉并不十分清楚,除了去年底的那次开标以外,之后的所有信息(包括重新投标)都是通过媒体披露而公开的。其间,受限于消息来源的匮乏,部分媒体报道难免偏离事实,这也使得竞购进程常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甚至对人们造成误导。
事实上,如果广发行竞购战只是一桩两家企业之间的交易,严格保密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外资并购国内重要商业银行时,必要的信息披露还是需要的,因为把问题和现状摆在台面上,有利于更快地找到解决方案。
其次,政府在主导广发行等竞购案例时,也需要一个更为清晰的主线。以外资入股国内银行的上限——25%为例,外资竞购方最初的标书均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该比例,花旗计划直接持有的比例甚至已接近绝对控股,但相关部门却迟迟未对该项事宜作出明确表态。直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该问题方才逐步得到明确,外资竞购方的拟持股比例也最终降至上限之下。
如果“金融安全”是决策部门的首要考虑因素,上限问题就不应被动摇;如果“重组效果”最重要,那么经过适当的程序,上限也不应是绝对禁区。但摇摇摆摆的政策导向,则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效果和效率。
最后,原本是一宗商业行为,却卷入了过多的政治因素。花旗方面,从前美国总统老布什到现任财长鲍尔森,都曾力挺花旗竞购团队;法兴方面,法国总统希拉克乃至欧盟,对这项交易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而作为惟一的国内竞购者,平安则打出“民族”牌,希望借此得到额外加分。虽然上述因素最终并未影响到广发行竞购战的结果,但至少也对整个过程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必定有更多的并购战出现,如何营造一个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对“买卖双方”都有积极意义。
竞购过程回放:
2005年12月28日:花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平安集团递交标书,而荷兰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等已经陆续退出。针对广发行85%的股权,三方分别出价241亿元、235亿元和226亿元。当时业内几乎一致认为,计划夺得40%至45%广发行股权的花旗竞购方将胜出。
2006年5月19日:法兴率先递交新一轮标书,原因是应监管部门要求,外资金融机构持有国内商业银行的上限不得被突破。根据新标书,法兴、花旗的计划持有比例均降至20%以下。
2006年7月20日:在经历一番苦苦寻找后,中国人寿和国电集团成为花旗一方的新中方竞购伙伴,而法兴的中方伙伴名单中增加了大连实德集团以及吉林信托投资,后两者的广发行持有比例均为10%,法兴、宝钢、中石化的持有比例为20%,剩余5%则由加拿大Caisse des Depots基金持有。
2006年8月31日:广发行竞标各方做了新一轮投标。此前,平安集团在沉寂了半年后,首次表示并未退出广发行的竞购。在该轮投标中,法兴、花旗方案均没有明显变化,而平安则是承诺以现金形式赠予广东省政府数十亿元人民币,助其解决广发行坏账。
2006年9月18日:在凯雷退出后,花旗集团旗下的美国第一联合资本公司已经加入广发行股权竞标战,该公司计划取得广发行5%的股份。
2006年10月6日:竞标三方最后一次递交修改后的标书,就竞购团队成员及持股比例进行确定。
2006年10月16日:作为花旗集团的重要中方合作伙伴,中粮集团退出。(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