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GDP及其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业绩指标并使得各级政府部门不遗余力地追逐。
毋庸置疑,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GDP的增长来实现,这是GDP及其增长率的正面价值。但是,GDP及其增长率也标志着相应的土地占用、资源消耗、污染及废弃物排放,也就是说,GDP及其增长率有其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现实中,促进GDP高速增长的力量过于强势,而对GDP增长的制衡者力量则显得软弱无力,因而GDP的增长受不到应有的制衡。体现在发展结果上,各地的GDP不断地以高速度增长,而土地占用和资源消耗大幅度上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现象则难以得到遏制。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说,GDP数据是“硬”指标,而其他指标或者不作统计、或者没有有效的制约力。
所以,必须真正建立起制衡GDP及其增长的力量,使制衡GDP的指标也成为各级政府必须达成的“硬”指标。对于GDP实施制衡,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力量:
自然资源和土地保有方面。GDP的增长必然导致自然资源和土地保有的减少,所以代表着维护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部门必须形成强有力的GDP增长制衡力量。近些年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当地GDP增长,出现了大量违规占用土地、滥设开发区、对自然资源乱开滥采的现象,这就是GDP没有得到有效制衡的表现,或者说代表着维护国土资源的部门没有起到有效的制衡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方面。GDP过快增长必然导致金融风险、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风险,所以宏观经济部门也必须有一个牵制GDP增长的力量。有一个现象尚未引起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对于5年规划、年度计划中的增长率指标,都把它当作最低指标,而根本不认为那是一个适度指标,结果普遍造成各地增长率都远高于国家规划指标的现象。“适度增长”这一观念必须强化,在国家规划制定较为科学、适度的前提下,凡是显著偏离适度增长率的业绩(无论是偏高或偏低),都应作负面评价,以使中央的宏观政策得以有效落实。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GDP的增长或多或少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谓既带来经济利益、又带来生态改善的“双赢”只是一种想当然的虚幻,所以代表生态利益的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GDP的增长进行制衡。环境保护部门,除了要进行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外,更需要进行GDP增长率的环境影响评估,在此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当地所能够承受的GDP增长率。
社会发展的综合方面。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社会的必然发展,某些情况下是以社会损害为代价得来的。所以,民政部门、农业部门、生产安全部门也应成为制衡GDP增长的力量。至少应遵循这样的经济伦理:一个阶层或群体的收入的增长不能建立在牺牲另外一些社会成员利益的基础之上。
国际关系方面。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同样会给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国际关系客观上也会对GDP的增长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作用,要求在涉及到国际性江河湖泊、全球性生态功能区的区域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极为慎重,上述区域的GDP增长指标也应予以严格的限制。
如果上述制衡GDP增长的力量都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那么GDP增长率就不再作为各级政府领导膜拜的对象,将引导各地经济规模适度地增长。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