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5日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著名金融学家巴曙松日前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指出,并购重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公司发展能力的一个手段,通过并购重组发挥互补的优势,建立一个更大的平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由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参与发起的“2006年新徽商创业年会暨2005年安徽经济风云榜”颁奖典礼暨论坛峰会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巴曙松在会上举例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很大一个成分是规模经济,如果原来是10个网点,开发一个1000万元的软件系统,一个网点的成本就要100万元,现在有100个网点,一个网点的平均成本就只要10万元。再比如贷款业务,根据规定,对于单一客户或前十大客户的贷款不能超过整个资本金的一定比例,现在徽商银行的资本金才20多个亿,合并前资本金只有一两个亿的小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就非常小,一个企业一旦成长起来了,就无法给它贷款了,这就使部分快速成长中的企业丧失了发展机会。整合之后,就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样,对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要不要整合,巴曙松认为不能简单回答说“是”或“不是”。他表示,在世界范围内,70%~80%的并购重组都是失败的,真正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比例有限。主要原因一个就是有没有并购的必要,第二个就是并购之后能否顺利磨合,包括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业务范围、经营模式等等,都需要磨合。
作为徽商银行的独立董事,巴曙松认为徽商银行现在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整合。他表示,国有商业银行也好、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好,它们都经历过一个走弯路的阶段。比如交通银行早期实行多级法人,不利于银行的集中风险控制、集中风险产品创新、集中成本控制等需求,导致了很大的一个经济包袱,后来逐步走向一级法人。徽商银行所合并的13家商业银行与信用社,原先都是各自为政,现在整合于一个相对较大的平台来共同发展,就需要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以及工作流程、资源配置方式等。(陈良高 张颖 吴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