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9%,其中,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将达2.9%,欧元区为2%,日本为2.1%。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什么?
它们更多地说明了经济预测所使用的模型,而非实际将要发生的情况。这些模型非常保守,这正是建立这些模型的原理。如果经济增长符合趋势,那么,模型往往会预测一个与目前情况相似的未来。如果经济增长背离趋势,模型则会预测经济增长将回到趋势上来。
IMF等权威预测机构在发布预测时,会附上风险警告。在其《世界经济展望》中,IMF使用扇形图来说明各类风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央行一直使用扇形图来量化通胀预测中固有的不确定性。它们向我们表明,不确定性将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它们还附加了不同情景发生的可能性。不幸的是,扇形图暗示我们对不确定性已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当一个经济体已经度过商业周期的峰顶时,经济预测就会变得尤为冒险。经济放缓的幅度,将取决于一些大型模型难以预测到的因素。此时此刻,笼罩在全球经济上的乌云之一,就是美国的住房市场。美国房价软着陆的良性情景与房价崩溃的恶性前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可谓天壤之别。
如果一切顺利,预测或许有希望被证明是基本正确的。反之,预测几乎肯定是大错特错。
目前的情况与2001年有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2001年是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一年,也是预测机构发生惊人错误的一年,尤其对欧元区的预测。
笔者查阅了2001至2005年期间,各个预测机构对意大利和德国次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IMF在其2001年的春季报告中预测,意大利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7%,而实际上,意大利2002年的增长率仅为0.3%。
一年之后,IMF预测意大利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9%。而事实上,该年意大利出现零增长。
在2002年至2005年的4年间,IMF对意大利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误差平均为2.1个百分点,而对德国的预测误差平均为1.7个百分点。
欧盟委员会使用一种不同的预测模型,但其预测结果与IMF几乎相同。更糟糕的是,所有的预测总是过于乐观。没有哪次的预测是低估了。某些年份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增长的误差几乎达到3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发生在意大利和德国等老工业化国家身上,简直不可思议。
预测机构历时5年时间,才使预测数据重新达到接近正确的水平。无论是可能存在的预测误差幅度,还是预测的正负偏向,2005年的报告对2006年的预测看上去似乎有所改进。当然,2006年尚未结束,但仍然存在一种合理的可能性:即实际结果与预测之间的误差将在0.5个百分点以内。
长期错误预测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它们会有现实的危害。如果预测机构一直过于乐观,决策者们也会如此。其结果是,欧元区或许会长期执行过度紧缩的财政及货币政策。
为什么预测机构会出错?答案是,它们错误地判断了一些特定经济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例如,德国当时就受到了一次严重金融危机的打击。从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跟踪德国股市高科技股的Nemax-50指数下跌了96%。在同一时期,许多德国银行在经历了10年繁荣之后开始清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这样的双重打击,导致德国经济陷入了长期、严重的经济低迷。德国银行业的那一轮繁荣开始于德国统一,结束于互联网泡沫破裂。
同样,我们应当小心,不要过分依赖最近的预测。如果IMF对2007年的核心预测是对的,那么,各国央行的确应该更加担心通胀,而非经济增长。但是,如果IMF是错的,就像过去5年中对欧元区的预测4次出错一样,那么,一旦各国央行实施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则可能放大美国地产价格下跌之类的经济冲击。货币政策要过几个季度才能影响产量和通胀,修正一次错判颇为费时。
拿当前情况与2001年对比,教会我们两件事。泡沫最终会破裂;而当泡沫破裂时,经济预测也会不攻自破。虽然笔者不愿进行预测,但笔者认为,IMF的2007年预测即便勉强准确的几率,也低于当年出现一次严重经济冲击的几率。
稿件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沃尔夫冈·明肖(Wolfgang Mun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