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九月二十二日电题:日本华文报纸的误区
作者:日本《华人周报》发行人杜笑岩
两年前参加首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提交一篇《在日华文媒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文章,指出在日华文报纸缺乏高素质新闻采编人员、存在普遍抄袭因特网现象,并提出可在提高评论水平上花心血、下功夫,以形成各自特色。但近两年来,日本华文报纸出现新动向,过于偏重对商业利益的追求,使得华文报纸陷入误区。
一、“大报化”和“物产报”现象
近年日本华文报纸有两个比较突出倾向,一个是“大报化”,另一个是“物产报”大量出现。
这种“大报化”倾向绝不代表日本华文报纸的质量随之提高。“大报”中有完全抄袭因特网的,还会经常看到胡编乱造的所谓在日华人的报道。因此一家报纸影响力的大小绝不是版面大小决定的,关键在于其采编内容,在于是否能和受众形成互动。
“物产报”的规模诞生,是最近日本华文报纸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物产报”并不是指日本华文报界出现专业化苗头,而是指那些以经营中国物产为主要业务的经营者,根据自己商业发展的需要,以做自己广告宣传为目的而加入办报行列。两家比较大的中国物产连锁店都以自己的店名出版报纸,还有其它中国物产贩卖店也不定期出版自己名字的报纸。
“物产报”的大量出现,至少在现阶段使得日本华文报纸的整体水平进一步下跌,因为这些“物产报”凭借自己的优势在经济上容易生存,不会在编采质量上投入,很难期待短期内报道质量上会有什么改观。
二、日本华文报纸的误区
在日本,华人办报主要有三大类型,分别是“报商互动型”、“商报广告型”和“资助办报型”。所谓“报商互动型”,是办报者根据华人社会不断壮大的需要,先是办报,然后以报纸为契机,进一步满足在日华人的其它需求,发展多种经营。这种以报带商、以商养报的做法,既创出在日华文报纸品牌,又取得较好经营业绩。《中文导报》、《东方时报》、《华人周报》等都可划归到这一类型。
所谓“商报广告型”是指那些“物产报”,办报者先在经营中国物产上取得成功,为宣传自己的物产再办报纸。那些以自己物产店命名的报纸属于这一类。
这两类在日本华人中影响较大。“资助办报型”的报纸也有几家,主要是得到一些日本企业和个人资助,或是从事黑道挣钱,然后办报。这类报纸有的已烟消云散,有的勉强维持,没有形成气候。
我们是在一个报纸大国办华文报纸。据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全球日报排行榜,前五名都是日本报纸。相比之下,日本却没有诞生一份在世界华文报纸中能排在前几位的中文报纸。中文报纸数量之多确实令人惊叹,质量之差也和其数量成正比关系,过于偏重对商业效益的追求是目前日本华文报纸的一个最大误区。
三、没有“战士”的悲哀
上个世纪初的留学日本热曾带动华文报纸发展,在东亚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留日学子中产生了梁启超这样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也产生鲁迅这样不畏强暴的文化“战士”。
百年后的留日热,也带动今天日本华文报纸的繁荣,却很难断言会在文化史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更难期待有鲁迅这样文化“战士”的诞生。
在日本华文报界确实一度出现了几位有名气、有影响的记者,他们独立思索、深入现场,采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报道,至今很多人还记得他们的名字。这些记者的存在,促进了日本华文报纸整体水平的提高,很多读者也是为了看他们的文章才对华文报纸产生兴趣。可惜的是,这些人现在大部分自己办了公司,出版了报纸,把更多精力放在公司经营业务上,已经很少动手写文章。日本华文报界因此而变得平淡,能够超越或者达到他们水平的后继者至今没有出现。在那些“物产报”大规模出现后,日本华文报界更是深深陷入没有“战士”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