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广告服务 |
|
假作真时真亦假 中国青年报认定陈琳是哈佛博士 2002年07月16日 10:34 中新网北京7月16日消息:“哈佛博士”陈琳的身份之谜再次受到媒体关注。《中国青年报》今天刊登长篇文章意图破解扑朔迷离的“陈琳谜团”。 这篇题为《破解陈琳谜团——“哈佛博士年薪百万落户民办高校”再调查》的文章指出:在记者的职业能力范围内,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济南陈琳的“哈佛博士”是真的。 但文章同时表明,由陈琳本人提供的“陈琳博士简介”及自我介绍中涉及的更多内容是虚假的或依旧存疑的。 文章认为:陈琳受欧洲货币集团与纽约金融学院委托来中国调研和开发市场———假的。 7月9日,FT Knowledge Finanial Learning(纽约金融学院在1998年以后成为FT Knowledge Finanial Learning的一部分)总裁Mark Malcomson先生来函:“我们没有任何人在中国开展业务。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是由香港跟新加坡办公室开展的。除此之外,我们只跟我们母公司皮尔森下面的一些单位有合作。” 7月10日,欧洲货币亚太地区总监Andrew先生来函:“我可以确认我们没有委托陈琳代表我们开展任何业务。” 文章认为,陈琳“曾在哈佛教过几门本科和MBA的经济和金融课程”,“曾任职于哈佛商学院”——假的。 7月8日,本报驻美国记者采访了哈佛商学院负责公共关系的执行主任DavidR.Lampe。David经过慎重调查后告诉记者,陈琳没有在商学院任过教。他说,在商学院任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他肯定陈从来没有在商学院教过任何课,包括陈自己所说的MBA课程。 文章认为,清华大学曾以百万年薪邀请陈琳担任特聘教授———假的。 记者对此关键情节进行了反复核实。7月8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管人事工作的副院长廖理再次对我们澄清:他既不认识也没有听说过陈琳这个人,更没有一个叫陈琳的人与他主动联系。 廖院长解释,经管学院特聘教授并没有走公开的招聘程序。院方根据自己对相关领域学者的了解拟定一份教授名单,主动进行联系,得到教授同意后才开始签订合同。备选教授有一个基本标准: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大学有终身教职。这个备选名单也就是最后确定名单。 文章认为,陈琳是中国政府在海外聘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入围人选———假的。 该报记者向中国人民银行查证。该行人事司干部处刘博答复说,确实有一个叫陈琳的人多次给央行发邮件要求当央行副行长。他们在网上整理过此人的材料,但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央行确实准备向海外引进人才,但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展。 陈琳本人后来在对媒体谈及此事时,仅仅强调他具备担任央行副行长的资格,而未能证明在该职位的遴选中他确曾入围。 文章认为,陈琳今年40岁———假的。 陈琳有3个年龄。他最初告诉孙承武的年龄,和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讲的年龄,都是40岁。在那本被陈琳认定足以证明他学术水平的专著《利率动力学,衍生工具定价和风险管理》(斯普林格出版社1996年版)的网络索引中注明:“Author:Chen,Lin,1965———”。后来陈琳声明这条索引不是他自己写的。 而根据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学籍登记,陈琳(当时名叫“陈玉林”)出生于1958年1月,今年真实年龄应是44岁。 文章坦率承认:该报此前关于“陈琳不是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的报道是错误的。 文章认为,陈琳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第一个华人博士———真的;惟一一个华人博士———假的。 陈琳自称是哈佛肯尼迪学院有史以来惟一一位华人博士,“到目前为止”。但一位海外归来的学者告诉我们,去年肯尼迪学院就毕业了一位姓杨的中国博士。他提供给记者一份这位博士的学位证书复印件,上面清清楚楚地标明其毕业时间是2001年11月20日。 为了解开重重疑惑,刚刚回到华盛顿驻地的该报驻美记者立即启程赶赴哈佛。陈琳正式的导师斯托克教授接待了记者。同时,他还邀请肯尼迪学院主管博士项目的主任Louisa VanBaalen女士也来到他的办公室一起与记者见面。他们二人都证明:1、陈琳是中国人,不是新加坡人;2、照片(陈琳允许记者使用的那一张)上的人就是他们认识的在肯尼迪学院学习并获得博士的陈琳;3、他们不能确认此照片与在山译招聘仪式上拍下的3张照片上的陈琳是否是同一个人。 在肯尼迪学院的学籍办公室,一位小姐破例给记者拿出一本只供学院内部参阅的书,里边有每一位学生的照片和简单学历。根据记者的判断,那张照片和记者带去的照片应该是一个人的。其学历也与陈琳公开的学历相符。 在电话中,肯尼迪学院亚洲部主任赛奇教授说,陈的确是第一位在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华人。赛奇说,据他了解,陈在校期间并不像其他学生那样经常与教授联系、听取教授们的意见,所以了解他的人较少。 文章认为,陈琳曾任职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真的。 7月11日,美联储致函本报驻美记者,确认陈琳1995年2月6日至1996年3月31日曾在美联储工作。“陈琳博士简介”中关于他“1994年加盟美联储”的记载不确。 但是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博士在美联储能否“参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令人怀疑。7月14日,美联储第二次传真给本报驻美记者证实,陈琳在该机构的工作头衔为Economist(该词英文语意比较宽泛,通指“经济工作者”,但中文经常翻译为“经济学家”);他在美联储的工作性质为“全日制临时工”———每天8小时上班的非正式工作人员。 此外,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文章对以下情况表示存疑:1992年,陈琳加盟美林证券,在波士顿、纽约和香港等地参与外汇、国债和抵押债券的市场分析和交易;“陈氏理论”为国际上包括美联储、美林证券、美洲银行在内的一批金融机构所采用;陈琳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理论家。 文章最后引述北京大学一位副院长的话说,现在学术界这种事情听得多了。这不是单独陈琳一个人的事情,而应该称之为“陈琳现象”。他说,现在我们用人不看哪里毕业的,只看水平如何。 新闻背景: 陈琳本人提供的“陈琳博士简介”——— 陈琳,男,原籍中国福建。199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记者注:应为“政府学院”),为从该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唯一华人,专业方向为经济金融管理。此外,陈还拥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物理学硕士。陈琳曾任职于哈佛商学院、美林证券、美国联储等机构,现为美国佛州一对冲基金公司副董事长。此外,陈还曾经兼任美洲银行、大通银行、里昂信贷银行、普天寿保险、美孚咨询公司等跨国金融机构的管理顾问等职。陈琳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曾到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和美国证监会等部门实习。陈琳是中国人民政府在海外聘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入围人选。 陈琳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理论家。在哈佛大学期间,陈琳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教授,从事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陈琳的研究专著《利率动力学,衍生工具定价和风险管理》(Interest Rate Dynamics,Derivatives Pricing,and Risk Management)于1995年由著名的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Verlag)出版。美国权威的《金融市场,机构和工具》(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and Instruments)杂志曾以整版的篇幅发表陈琳的长篇论文《三因子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及其应用》(A Three-Factor Model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and Its Applications)。在这些论著里,陈琳提出了利率期限结构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新理论,为国际上包括美联储、美林证券、美洲银行在内的一批金融机构所采用,用以指导外汇、利率衍生工具和抵押债券的交易。美国东部金融学会于1995年颁奖给陈琳,表彰他对发展金融理论所作的贡献。 陈琳还具有丰富的经济金融管理和运作的实践经验。1992年,陈加盟美林证券,在波士顿、纽约和香港等地参与外汇、国债和抵押债券的市场分析和交易。1994年,陈琳加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参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998年,陈琳与一批华尔街资深金融家组建对冲基金公司,负责基金的风险管理工作。 陈琳有广泛的教学经验。他曾经教授哈佛商学院的管理经济和一年金融两门MBA课程,还短期任教于美国和新加坡其他大学,教授金融管理,国际金融,金融工程,房地产金融等博士和硕士班课程。九十年代中期,陈琳多次利用福特基金会项目、中美经济教育交流协会和联合国发展总署项目,到中国访问讲学。 (据《中国青年报》2002年7月16日 原作者:记者朱丽亚、原春琳、张兴慧、刘健) 相关报道:同一事件不同结论 “哈佛博士”引发媒体争吵 相关报道:哈佛博士学历遭质疑 山东年薪百万副院长被解聘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