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新闻报道

告别狂热步入理性 外资保险悄悄调整市场攻略

2002年07月11日 10:21

  编者按:外资保险在走过了获牌的"蜜月期"后,开始审视自己的发展策略。近期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偕同中方合作伙伴,先后向监管部门提交了开业申请或设立申请,而有关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的潜在营运矛盾也开始显露。

  增资背后有玄机

  随着外资保险可经营地域的逐步放开,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开始向全国性公司发展。在太平洋安泰率先完成从2亿元向5亿元注册资本增资的同时,另外几家保险公司,如中宏保险、金盛人寿等的增资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老公司增资的同时,一些新公司已经开始将起点定的更高。如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在起步阶段,就准备将注册资本定格为5亿元,大有一步到位之势。据称,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有着为了避免股东未来在增资时的犹豫和繁琐,另一方面,也同公司计划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全国扩张的市场战略有一定关系。

  不过,这并非是一种普遍现象,更多的新公司仍然选择了2亿元人民币的起点。在外方看来,过早地注入过多资金,不利于发挥资金最大的运作效用,保持资本的保值、增值。因为对不少作为上市公司的外资保险公司来说,股东和董事会的压力是难以回避的。

  从近期的增资案例来看,对于中方股东来说,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股东现金流都十分充足,而由于希望尽快收回投资、进而盈利是不少参与组建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的中方股东具有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想法,因此,在短期看不到很好回报的前提下,对于继续增资兴趣不大。如一家合资公司有意实现增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些障碍。

  外资攻略显分化

  去年曾有人认为,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保险将会掀起一轮抢滩中国市场的新高潮。然而,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热潮似乎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强烈。

  业内人士指出,"9·11"事件的发生,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加之一系列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的出现,对保险界的打击开始显现。这种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影响外资保险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考虑和行动步伐。

  围绕资本金问题出现的种种新现象实际是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外资双方对于合资公司实际的判断。一种看法认为,在过了这两年的大举登陆期之后,国际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大体格局将步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因为,该来的差不多已经都来了。而一些公司或是出于母公司整体发展策略的变化,或是对在中国市场发展到底对公司的市场开拓有多大的机会,还在作重新审视,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动作。甚至一些已经获得进场牌照的外资公司在拿牌后其工作进展,也并不十分积极。在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攻略上,外资保险出现了前几年所没有的分化。

  合作成为一种磨练

  据中国保险学会估算,2001年,全部合资保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约为30亿元,仅占全国市场1423亿元的的2%。另有一些专家的估算是,合资保险在华保费收入仅占总保费的1%。如此的低比例,一方面与外资进场时间不长,且业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并非所有的合资公司已经找到了适合中国市场业务发展的方法。应该说,在合资公司中,已经出现了发展势头良好的一些典范,但同样也有着开业至今始终不能打开局面,走出低谷的例子。合资公司先天存在的中外资理念不同,内部权力制衡因素等不利方面,让合作双方的磨合成为一种磨练。

  一方面,先期进入的同行的运作效果被作为一个很好的参照指标;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业界大环境的变化使一些保险巨头放弃过往的憧憬。有市场人士据此判断,外资保险对于中国市场的进发,已经告别了最初时的狂热,进而步入一个理性的阶段。(王炯)

  上海证券报7月11日



更多报道:中新财经

新闻大观>>经济新闻>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