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首页>>>>新闻报道

话题:沪上电影节杨紫琼为什么没有来?

2002年06月19日 16:10

  原本答应出席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的著名演员杨紫琼最终没有出现,公开的说法是她身体不适,但据圈内人士透露,真实的原因是:杨紫琼方面的一些决策人员在浏览某些大网站上有关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报道时,看到了许多负面内容,出于对演员形象的保护,最终决定不赴约。

  这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暂且不论,电影节期间出现不少负面“新闻”却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国际电影节真的有那么多问题吗?有些报道是值得商榷的。

  质疑一“烂片多佳片少”

  某北方媒体报道上海电影节“烂片充斥,佳片寥寥”。该报道列举了一些参赛片,认为岩井俊二的新作《豆蔻年华》是失败之作,观众退席很多。这篇报道还指责电影节中有许多“老电影”在滥竽充数。

  ·对质疑的质疑· 在上海影城,《豆蔻年华》放映时,记者没有发现观众离场的情况,映后记者随机调查10位观众,其中有9位认为影片很好,1位认为尚可。最后一场《豆蔻年华》是在环艺影城放映的,下午3点半,不是黄金时段,但是388个座位坐无虚席。记者在经理室亲眼目睹了一位外地观众恳求付40元门票坐在地上观映此片一幕。

  据了解,对本届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的审查尺度,也是历届电影节中最宽松的。参赛影片《爱与离别》、参展影片《偷香》、《遮天蔽日》《扬帆远航》等片中,有许多与故事情节有关的裸露镜头都“毫无遮拦”地与观众见了面,充分显示了上海电影节的国际化。虽然受到世界杯的冲击,但是本届电影节依然观众踊跃。最后两天,环艺、影城、永乐城等影院都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

  质疑二“评委资质低”

  电影节开幕后不久,网上出现了不少质疑中国3位评委的文章,认为他们“没得过什么奖”、“没看过几部电影”、“不知道几个国际级大师”。

  ·对质疑的质疑· 撇开中方评委的资质究竟是否够格这一话题,在自己的电影节上怀疑自己的电影人,这无疑是一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做法。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与世界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距体现在各方面,包括电影人。

  组委会一位负责人对记者吐露心声:“我们难道不想请斯皮尔伯格、卡麦隆、吕克贝松来吗?连中国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导演我们几乎都邀请了,但是大导演、大制片的档期都是满的。我认为这些评委拿到其他电影节上去,至少是中档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年轻,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起到的是窗口的作用。是不是把这窗口关了,有些人才觉得开心!”

  质疑三“明星一届比一届少”

  南方一家媒体发表文章,认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明星一届比一届少,档次一届比一届低”。

  ·对质疑的质疑· 本届电影节主会场上海影城的大堂里放着一块嘉宾签名板,上面签有近200个大名,其中可以称得上“著名演员”的不在100人之下。这样的签名板影城有6块,分别是1至6届电影节、开闭幕式的纪念品,如果数一下,谁都会发现本届的明星是最多的。

  不可否认,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国际级明星的数量应该更多,正因为如此,办好它,扩大它的影响是每一个中国电影人努力的方向,特别是掌握着媒体的电影记者。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为了“爆料”,许多媒体更倾向于做负面新闻,有时候就难免“为写而写”。媒体记者的低龄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它直接导致不少年轻的电影记者在面对意识形态性很强的电影报道时,缺乏足够的全局观念与专业知识。在经历工作需求与职业道德的冲突过程中,放弃后者的选择并不罕见。

  上海国际电影节总有一天会非常成熟,中国的电影记者呢?(申江服务导报 黄飞珏)




>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