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广告服务 |
|
你说我说:斯皮尔伯格—电影帝国的伪神话 2002年05月30日 14:36 任何领域都有帝国。帝国神话是这个时代的不朽卖点。 斯皮尔伯格已经成为经典。帝国已经形成。我老是回忆起英国古典诗人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当英雄在铁铸的摇篮中长成……”我要接着说的,是当帝国在虚伪的神话中建成。 据说看电影不看斯皮尔伯格,就好像学文学不知道《红楼梦》。建造这个帝国的工人当然少不了那些殷勤的传记作家,例如约翰·巴克斯特的《斯皮尔伯格,一个新好莱坞电影人的传奇》。里面发出了代表大多数斯皮尔伯格铁杆迷的声音:《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大白鲨》、《紫色》、《龙卷风》、《夺宝奇兵》、《太阳帝国》、《E.T.外星人》、《拯救大兵瑞恩》……如此多的鸿篇巨制,都出自斯皮尔伯格之手,他究竟有何神通? 他其实也没什么神通。他不过是把人们最喜欢的东西刻意保留下来,拍摄、记录、再现并且动用了虚构。斯皮尔伯格对童话里的“皮诺曹”极为着迷,因为木偶的神奇仅仅是由于它被赋予了灵魂,电影艺术的追求也是如此。在我看来,他确实是玩弄这些名词的高手:冒险、暴力、恐怖、喜剧、胡思乱想、善良、压抑、悲伤、责任、荣耀、尊严…… 《辛德勒的名单》与《拯救大兵瑞恩》要卖座的元素是反战与接近人性中柔和的一面。这种情绪根源于人类的两面性。野蛮与残忍意味着原始的遗迹在头脑中的狂欢,而文明种植下的怜悯、对生命的尊重、对集体的爱护使我们体验到一个“人”的愉悦。我们既有了天使的感动,又有了撒旦的癫狂,导演斯皮尔伯格俨然就成为呼唤和平与人性的“上帝”。 当电影带着呼啸的机械气息,卷起战争的血腥,黑白的镜头里泪水伴随着思索,从观众的口袋掏出大把的美元、英镑、法郎乃至人民币时,2001年辛德勒的遗孀埃米莉逝世。斯皮尔伯格并没有给过他心目中人性美的主角些许安慰。 1985年《紫色》在当年奥斯卡创下提名最多获奖最少的纪录,就是因为煽情过了分。说句老实话,《紫色》里一个黑色皮肤的女人经过了童年时期的悲哀命运而逐渐领悟的故事,对于稍微有点文学情趣的观众而言,太平常了。 《侏罗纪公园》、《大白鲨》则纯粹是童年幻想的游戏。我想始终都是比较适合孩子们观看。而对于斯皮尔伯格“电影帝国”的高评价,恐怕只有票房。它和艺术的距离,需要一把很大的尺来丈量。至于当中的电脑特技和杜比音效,如果也算是电影值得骄傲的旗帜与标签,我将无话可说。《E.T.外星人》应该被放到儿童读物(最好是漫画)中成为经典,以免连累世界范围的观众变得幼稚。 一一盘点是件痛苦的事情,我不打算这样开始和结束。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的电影帝国的斯皮尔伯格,好莱坞往他身上撒了不少的美国中心论、文明优越感、居高临下的胡椒粉。他的成功背后是好莱坞的造梦工厂,是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宣传的业绩,是观众习惯性地推选皇帝的产物。叙述技巧、个人美学镜头、寻觅泪水的风格,渴望着史诗感的盛大节日,这就是斯皮尔伯格。奥斯卡电影奖是他的衣服,票房是他的手杖,在“斯”牌电影帝国里他漫步在星光大道上。 经济色彩浓郁、而和艺术无关的《商业周刊》中文版1998年第11期记录下斯皮尔伯格的话,“我一生中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讲我想讲的所有故事”。作为一个遥远中国的观众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他的个人讲述早就了无新奇。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帝国的伪神话不过如此,它还能够被传诵多久?当帝国在虚伪的神话中建成……它最终总是会倒塌。也许新的帝国已经准备好来取而代之了。(冯俊杰) 作者:男性,19岁,在读大学生 居住城市:武汉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