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新闻报道

从央视热播电视剧《刘老根》看"赵本山现象"

2002年03月18日 10:00

  由著名笑星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农村喜剧《刘老根》,近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引起人们诸多褒贬的中心,与其说是这部戏吸引了观众,不如说看点在赵本山身上,“赵本山现象”成为议论的焦点。

  缺少适合赵本山的好剧本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赵本山是一个立足民间的喜剧表演艺术家,也许会有人因为他的过于世俗、文化层次不高而轻视他,曾经有人建议,是否让赵本山到戏剧学院进修一下,我却认为他应该是戏剧界研究的对象。赵本山的表演艺术来源于他深厚的东北农村生活根基。他把中国农民的朴实、机智、小狡猾、大善良演绎得惟妙惟肖,就像“刘老根”这个人物。他在省城生活过,接受了满脑子的新潮思想,但骨子里仍是个农民。他穿西装却不习惯打领带,衬衣下摆也不掖进裤子里,抽烟干脆把过滤嘴撕掉……但他又十分了解世态人情,不拒绝新事物,是当今市场经济下非常典型的农民形象,他能引起观众会心的微笑并非偶然。

  我在用几年时间走了很多对人类文明做出过贡献的国家后发现,大凡原先文化程度普及不高的国家和民族所追慕的文化大抵有两个方面:要么国际气派,要么古雅蕴藉,但是,用真正现代“大文化”的观念来看,这种追慕不仅是狭隘的,也是肤浅的。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沿革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能深入人心。好多大艺术家都是由民间产生的,他们从自己的文化起点出发,不断地实验提升,然后他和他生活的那块土地上的文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人说赵本山的影视作品是“小品的堆砌”,其实,喜剧本身就是一种“笑的链接”,就像卓别林的电影也是笑的艺术集成。赵本山以跨越自己的勇气,将东北小品、二人转等艺术样式与影视艺术结合,来呼唤一种遇到尴尬和艰难的民间艺术,这是多么不容易,这种勇气应当受到鼓励,而不应过多的苛求指责。对于赵本山来说,最缺少的是更适合他的好剧本。

  很少“变脸”是好事

  孟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电系教授):赵本山为什么会受到男女老少的普遍喜爱?这已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从东北二人转中走出来的赵本山,借助春节晚会的巨大效应,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笑”的偶像,这几年又开始向影视领域拓展。综观他一路演来的角色,无论小品,或是《男妇女主任》、《一乡之长》,还是《刘老根》,赵本山很少“变脸”,他非常坚定地张扬自身的农民气质,他的表演朴素,不作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加上朴实中透着狡黠的反讽效果,为赵本山找到了艺术上的制高点,在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拨动了商品社会人们心中一种久违了情感。

  小幽默难撑长篇剧

  童伊(外企公司职员):赵本山成名于春节晚会,10年来,他的小品一直都是春节晚会上最出彩的节目。观众对《刘老根》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春节晚会所带来的“赵本山情结”的延续。但是对赵本山近年的影视作品,媒界与观众的反映却是批评多于赞誉。究其原因,小品是语言的艺术,人们从赵本山那土得掉渣的东北话以及时时透露出小机智的本色表演中,能够获取一份平民化的快乐;而电视喜剧是综合艺术,那些局部的小精彩、小幽默和“抖包袱”,不足以支撑起像《刘老根》这样一部长达18集的大戏,没有好看的故事,缺少喜剧应有的冲突和张力,“刘老根”只能是一部被拉长了的小品。

  何栋东(虹口影评学会):在《刘老根》里,赵本山将东北小品的特点,加上二人转的风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希望“整”出一部成功的电视喜剧。这部戏中虽不乏令人发噱的东北土话,不乏明星大腕,也不乏夸张的表演,但最缺乏的恰恰是经过精心推敲的、真正来源于普通农民生活的好剧本,以及富有经验的创作队伍,没有这些做保证,光凭赵本山“一心三用”的勇气是难以“整”出好戏来的。(文汇报)



相关报道:电视杂谈:谁在迁就《刘老根》

新闻大观>>文娱新闻>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