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新闻报道

龚育之:马克思主义要积极面对开放新形势

2002年03月10日 19:14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记者余瑞冬)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学者龚育之指出,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积极面对更加开放的新形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很好解决的重大课题。

  对外开放会不会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正在参加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龚育之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历史上说,没有对外开放,何来马克思主义,何来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身就是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

  现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的龚育之这样说:“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体现在文化方面,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闭关锁国’,不仅不能发展经济,也不能发展文化,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外开放会影响意识形态的安全,关起门来才有利于保护意识形态的安全。龚育之并不赞成这种观点。

  他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封闭半封闭的中国已经历史地转变为开放的中国。对外开放已经列入中共的基本路线之中。开放有风险,要警惕,要做好工作,不能失控。但不能倒转,回到封闭的格局,回去是没有出路的。开放,会发生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封闭,表面上似乎可能有某种安全,实际上不是不会发生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说,恐怕会发生更大的安全问题。马克思主义由于封闭而停滞了,没有生命力和战斗力了,不是更大的安全问题吗?

  今年七十三岁的龚智之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八十年代起先后担任过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也是连续五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龚育之表示相信,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有利的。马克思主义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相互结合中,在同世界文明成果的相互接触和相互吸取中,在同世界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激荡中,而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




新闻大观>>科教新闻>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