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
女性导演李少红:从《雷雨》到《橘子红了》 2002年02月28日 16:12 “春去春又回来,花谢花又开……”周迅沙哑的歌声好像一个预言,让人们从容家大院走回了周公馆。只是这一次,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们比起鲁妈、繁漪和四凤来多了花枝招展,却少了些许内涵,让人不得不想,李少红是从终点回到了起点,还是根本走过了头? 《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说起来有点像是李少红的“女性三部曲”。当然,自觉地运用女性意识,是李少红从1994年拍摄电影《红粉》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她逐渐觉悟到描写女性题材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笔下的女人个人化,同时她也开始尝试主观情绪化的讲故事方法。这种探索在她转向电视剧后体现得更为突出。在1996年的《雷雨》中,李少红以大量篇幅重新演绎了繁漪与周萍的爱情,并将一个社会悲剧转化成了一个爱情悲剧。虽然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其独特的视角和唯美风格却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1998年的《大明宫词》应该说是这种探索的巅峰之作,从故事到人物到镜像到语言都充满了一种极度的美感和张力,历史对个人的塑造和个人对历史的思考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作为一个女性导演,李少红以其细腻和敏感征服了观众。 但是,也正因为对于“女性导演”这一角色过于看重,李少红的创作似乎从此少有突破。也许在评论界不断地用“女导演”的标准来评价她之前,李少红并未有意识地把自己局限在“女性视角”里,但很显然,从那以后,李少红的创作便出于一种完全的自觉——刻意表现女性悲剧和唯美风格。只是,到了《橘子红了》的时候,这种经过蓄意包装的主题和风格就显得缺少了一种现实的参照和人生的真诚。说到底,《橘子红了》只不过讲了一个陈腐的故事,不管李少红是想表现女性的坚忍还是男权的霸道,都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不管在形式上如何精雕细琢,也无法掩饰内容的苍白。何况,就连这唯美的形式也让人怀疑,因为与《大明宫词》不同,《橘子红了》的人物语言显然缺乏存在的基础。导演一厢情愿地塑造了一大群人物,但每一个人物都贴上了意念的标签。也许导演本人还觉得自己在展现复杂的人性,可惜观众从一开始就看出了这些角色所代表的含义,除了无法判定最后的结果外(这完全取决于创作者),所有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一目了然,这与《大明宫词》中人物的丰满和命运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在这些人物身上也寄寓着创作者的意念)。 一个有个性的导演通常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定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法,但却不应囿于其中。偏执能成就一个人,但有时也会束缚一个人。女性悲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只是体现的方式不同。《大明宫词》展示了一种恢弘和大气,虽然是悲剧,却不使人沉迷,而其中体现的思考也印证着现代社会的现实。而《橘子红了》却显出了一种无谓的纠缠,与现实人生似乎并无更多益处。陷入女性视角的李少红,不知下一部作品会否真正突出窠臼。(中国文化报) 相关报道:李少红:女人失掉天性最可怕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