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news.com.cn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新闻报道

华侨华人留学生讲浦东:在浦东做个好医生

2000年4月25日 09:30

  中新社上海四月二十日电 华侨华人留学生讲浦东之四:在浦东做个好医生

                        中新社记者 刘末利

  冯波、李艳,这对年轻夫妇都是湖北省籍人。去国四年,双双取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并有能发挥专业所长的工 作之后。他们却先后回国,在上海浦东开始新的历程。

  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和气势雄伟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隔街相望的东方医院看来规模不大,但是浦东新 区最具水准的医院。每天前往就诊的病家络绎不绝。医院住院部大楼内,陈列着介绍冯波的文字和图片。看得出,医院以拥有 这样的高水准医务人员而自豪。

  冯波现在是东方医院具有主任医师专业职称的内科主任。他忙里偷闲,就回国话题接受记者采访。不过,回国的 举动是他和太太经过长期、反复争论、思考而决定的。尽管太太李艳正忙着出差德国的准备工作,还是应他邀请,一起向记者 追忆回国过程。

  冯波和李艳于八十年代后期毕业于武汉的同济医科大学后,在李艳的家乡宜昌分别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一九九 六年,冯波受聘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糖尿病研究所。两人先后赴德,一番苦读,都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在以严谨著称的德 国,有资格攻读以严谨著称的医学科学的华人并不多;能取得博士学位者更是凤毛鳞角。他们两人是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努力 。

  在同去的十二人中,唯有冯波取得德国的行医许可证。李艳说,华人要取得德国行医许可证很难。然而,要放弃 这一许可证,就更难了。

  冯波下决心放弃了。

  李艳一直从事组织学和神经免疫研究。这个新兴的、边缘的学科在中国尚是空白。因此,相关的实验条件、工作 环境和国外的距离可想而知。李艳也放弃了。

  冯波的志向是做个好医生。他们都认为,作为医生不容易,做好医生就更难。比如,如果临床病例数量不多,有 关研究会受到限制;研究成果又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临床病例超过许多国家。所欠缺的是资金、设备以 及低于欧美国家的西医医疗水平。冯波深感国内具备更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个好医生的基本条件。他们放弃了在德国已经拥 有的一切;谢绝在美国的亲友的邀请,决定回国。从有利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他们把学术水准高、经济基础好、国际交往广 ,又位于“亚太经济链”中心的上海作为首选之地。此时正值上海市政府组团赴欧洲“招贤”。冯波是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向上 海方面推荐的第一人。于是,在一九九八年的七月,两人有了上海之行。冯波更在东方医院负责人的挽留下,逗留了两个多月 。因为经济发展之后,象糖尿病等因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非感染性疾病将逐步增加。医院方面正是看准这一发展趋势,把原是 “空白”的内分泌列为重点科室;并请冯波大力扶持。双方共同的目标,使冯波和医院方面互相加深认识,有了默契。

  冯波对记者说,虽然上海包括浦东给他们的感觉与先前的想像尚有距离。学术条件也不尽理想。但是,他在东方 医院看到浦东为符合发展需要,向全国招纳优秀人才,无论医院负责人,或是临床学科带头人。医院正面临新的创业局面。十 四层的智能大楼也于日前启用。

  一九九九年三月,冯波带女儿回国。今年三月,李艳也回来了。她进了同在陆家嘴的德国独资上海勃林格殷格翰 药业有限公司任临床事务主任。工作性质和所学专业相近,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并能和德国保持一定联系。

  目前,冯波和李艳住在医院分配的三室一厅的居所。女儿在外高桥实验小学住读。生活安定下来。然而工作压力 很大。冯波一手创办内分泌科。每周三个半天门诊和二个专家门诊之外,还要到社区办讲座;进行课题研究。作为科主任还有 行政事务。最近,他又被聘为第二医科大学的硕士生导师,秋天就要接受学生。每天工作繁忙,往返交通也不尽方便,李艳认 为各地各有长短,尽量扬长避短吧。

  冯波表示,遇到一些困难不足为奇。最大的愿望是发挥专业所长和为病人服务,从中获得成就感。(完)

  


相关专题:十年看浦东
新闻大观>>新闻报道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论坛 |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