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news.com.cn |
|
李登辉使国民党背负沉重罪责———评“两国论”列入国民党决议 2000年3月9日 16:32 新华社评论员 在李登辉的操纵下,国民党8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十五次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案中,塞进以“两国论 ”“明确定位两岸关系”的文字,声称要以此作为今后台湾当局施政的方向与重点来“迎接两岸互动的新页”。这表明李登辉 执迷不悟,继续把海峡两岸的局势抛进更大的危机漩涡,表明他正在继续肆意摧毁海峡两岸交流、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为了达 到分裂国家的目的,李登辉全然丧失了一个政治人物的良知和道德,正把台湾同胞一步步推向战争的深渊。他的这一动作对岛 内的政治经济局势,对海峡两岸关系以及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将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 国民党自1949年由大陆到台湾以后,一直坚持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坚持反对“台独”的立场。李登辉上台后,逐 步改变国民党的一个中国路线,企图把国民党蜕变成一个主张分裂的党。他由开始时的“一个中国是最高原则”, 而“两个 政治实体”、“两岸分裂分治”,到“ 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阶段性两个中国”直至抛出“两国论” 。由孙中山先 生所创立、曾经为统一中国而在北伐战争中流过血,也曾为抵抗外侮而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抗战八年的国民党,被李登辉强加上 “两国论”而面临毁灭。李登辉正企图使国民党背上背叛国家与民族的沉重罪责。 将“两国论”列入国民党的决议并作为台湾当局今后“施政的方向与重点”, 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恶劣后果? 海峡 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因此将不复存在。自从产生所谓“台湾问题 ”以来,中国党和政府就一再声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 有两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同时表示要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党和政府进一步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这个基本方针的主 要之点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核心,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分裂活动;在一个中国之内 ,两种制度并存,共同发展;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 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我们的这一正义立场,合情、合理、合法,对台湾方面的照顾,做到 了仁至义尽,也得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同情与支持。 但是,李登辉的“两国论”完全否定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而且一旦这种分裂政策成为台湾当局施政的方向与重点,那 就是让李登辉一步步地把台湾拖向实际的“台独”,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就不复存在。民进党头面人物认为国民党的这一做法 ,代表国民党两岸政策的“民进党化”;“台独”死硬分子陈水扁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叫好,认为国民党现在的两岸政策是 追随民进党的脚步,“两国论”使两党在两岸议题上已经差异不大。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表明了李登辉这一动作的危险性。应当 指出,中国政府以何种手段来统一自己的国家,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也是中国人民、中国政府的权利。台湾海峡如果出现人们 不愿意看到的情况,那完全是李登辉推行分裂路线的结果;台湾同胞由此而身陷险境,那完全是李登辉一手造成的。总之,李 登辉推行“ 两国论”的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 一个中国的原则,也是海峡两岸接触、交流、对话的基础。自1987年底两岸开始交流交往以来,两岸人员往来逐 年递增,近些年达到每年超过百万人次的规模;两岸经贸交流保持发展势头,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台湾企业界每年都在两岸贸 易中得到巨额顺差。两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蓬勃发展。海峡两岸还各自成立了海协与海基会,以处理两岸交流交往中的事务 性问题,并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去年的“ 汪辜会谈”揭开了两岸政治、经济对话的序幕。海协汪道涵会长还决定今秋 访台,以落实两会“四项共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的,都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互动。不能设想 ,海峡两岸这些年来的交流、交往,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如今,李登辉操纵国民党要把这种交流、交往置于两个国 家的框架之下,并称这是两岸互动“新的一页”,这实际上是企图把两岸的交流交往置于绝境,而且还要把责任推到大陆方面 。但是,李登辉这个拙劣的圈套骗不了人。所谓“新的一页”,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在“两国论 ”的框架内,这一页只能是 空白。当然,海峡两岸的交流、交往与合作是大势所趋,人们将看到,这是李登辉所阻挡不了的。 相关专题:陈水扁专题 |
|||
Back to Top |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论坛 | |
政治透析 | 经济观察
| 科教文苑 | 社会时尚
| 体育博览 | 娱乐放送
| 军事天地 | 两岸三地 | 神州掠影 | 华人世界 | 国际了望 中新社专稿选介 | 中新社图文专稿 | 中新社新闻图片 | 中新社影视产品 | 中新社经济信息 |
|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所刊稿件务经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