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
一九三六年初秋,二十六岁的曹禺从天津来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上学期,校长余上沅就宣布请曹禺来教编剧,
他一封又一封恳切的信件和电报终于打动了曹禺的心。
曹禺果然不孚众望,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他从不摆架子,平常也不修边幅,甚至
有些拉拉沓沓。但上起课、排起戏来,却是独具匠心,一丝不苟。比他年轻不了几岁的学生们敬佩地说他是“三位一体”的老
师,能编、能导、能演,他指导排戏,几乎等于他把每个角色都演了一遍。许多后来成名的导演、演员,如凌子风、谢晋、石
联星、叶子、项(方方下加土)等都是他的学生。
当时,曹禺正处于创作的高峰期,一到南京他又开始酝酿新作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农村题材领域是一个刚刚开垦的
处女地。农村的现实生活如水旱灾害、谷贱伤农、兵荒马乱、卖儿卖女、铤而暴动等......一一摄入他的视野。他想起
了儿时的保姆段妈。那是一个农妇,双亲活活饿死,丈夫被东家打死,婆婆悬梁自尽,孩子也被摧残夭折,只乘下她孤苦伶仃
。她心地善良,给自小失去生母的小曹禺以深切的爱抚。她是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使他从小就知道,在他家的小洋楼外边还
有一个悲惨的世界。
他更忘不了七、八岁时在宣化度过的日子,他父亲当时做宣化镇守使。有几次他亲眼目睹了审讯拷打土匪的场面:大
堂上“鬼气”森严,高高在上的军法官杀气腾腾,两边站着荷枪的士兵,还摆着刀枪、剑戟和刑具。军法官一声令下,皮鞭无
情地在那些土匪的脊背上飞舞,凄惨的嚎叫声不绝于耳,那气氛活象阴曹地府的阎王殿!这情景给曹禺幼小的心灵注入了一种
说不出的悲愤,也许就是这些土匪使他孕育了仇虎的形象。
宣化的环境也使他难以忘怀。他当时孤独寂寞,衙门的后院是他唯一的去处。这里盘踞着一株古树,枝杈覆盖了大半
个院子。在黑黝黝的树下,他感到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恐怖极了,这种环境与《原野》中的一些恐怖场景又是何其相似
!
记忆又把他带回了天津。离家不远就是火车站,成天传来汽笛的长鸣和车轮的轰隆声音。然而,不断涌入天津的灾民
,又使他感到现实是那样的残酷无情。这也启发了他构思《原野》中仇虎和金子双双出逃,正是把火车当做救星,也是向往着
铁道远方美好的天边。
曹禺回忆着、联想着、想象着......主人公仇虎的形象渐渐地鲜明了,这是一个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反抗着
的形象。也许是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的启迪。作家凭着卓越的想象力和熟练的技巧,演绎出一个情节奇特、充
满了神秘色彩的复仇故事。不少剧评家认为作家借鉴了奥尼尔的《琼斯皇》。但据曹禺自己说,他那时并没有读过《琼斯皇》
。不过,他对奥尼尔的其他一些剧作是烂熟于心的。他还想到波斯诗人欧涅尔的一首小诗:“要你一杯酒,一块面包,一卷诗
,只要你在我的身旁,那原野也是天堂。”于是,他给这个新剧起名《原野》。(选自八月六日香港《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