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news.com.cn |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9日 星期一 |
|
东南亚环境状况恶化与人口增长有直接关系 对于居住在东南亚大城市的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来说,堆积如山的垃圾、空气和水的污染每天都在提醒人们人口增 长给环境造成的破坏。 科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制定政策目前争论的问题是,地球能否承受其日渐增长的人口,人类是否能够凭借自 己的智慧克服伴随人口增长而产生的环境遭破坏问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东亚地区负责人休·柯克曼警告说:“很显然,如果你考察一下东南亚地区的环境,你就会感 到那种可怕的状况即将来临……而且与人口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 40年来,东南亚的人口增加了一倍还多,从1960年的1.95亿增加到目前的 5.11亿。 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将从 2.09亿增加到 2.73亿,而菲律宾和越南的人口 将分别从7400万和7900万增加到1.08亿。 柯克曼指出:“在曼谷、马尼拉和雅加在这些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成百万吨未经处理或未完全处理的垃 圾被倾入海中。” 柯克曼说:“垃圾中的细菌带来各种疾病,海水中营养物的堆积可能导致有毒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耗尽水 中的氧气,致使鱼类死亡。” 柯克曼预计,到2020年,海洋资源将耗减到连东南亚沿海社区居民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更不用说向内陆地区 的居民供应海产品了。 在东南亚的内陆国家,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 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处东南亚地区负责人杰里·乌格特说:“在印度尼西亚,清理耕地和烧毁森林造成了当地及邻 国的空气污染。” 他还说:“泰国的森林资源目前已完全被毁,导致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城市人口迁入森林地区,并为满足 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而在林区种植作物。” 尽管眼前的现实触目惊心,但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聪明才智有可能挽救地球濒临危难的环境,并提高地球承 受人口增长的能力。 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点燃绿色革命火种的“神奇水稻”品种。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玛哈布勃·侯赛因说,该研究所目前正在考虑将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作为为人类提供食物的方 法,同时还可以节省土地和水资源,减少耕地退化。 侯赛因说:“眼下我们正在考虑是否可以将能够在干旱条件下存活的传统水稻品种的特性与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的 高产水稻品种融为一体。” 其他一些科学家认为,使用废气排放量低的汽车和诸如太阳能或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可减少人口增长对环境 造成的破坏。 例如,新加坡为鼓励使用能效高的设备而给予税收优惠。 杰里·乌格特说:“这些技术是现在的,甚至能够维持100亿人口的生活,但要想得到并运用这些技术,必须 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印度尼西亚环境论坛的埃米·哈菲尔德对上述观点表示赞同。 哈菲尔德说:“只要不是完全把经济丢给市场机制,我就对技术能够拘救整个世界充满信心。” 然而,设在泰国的生态恢复与区域聪明组织的威敦·班邦沙差銮警告说,不要对科学抑有太大的信心。 威敦说:“人口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环境影响与贫穷和诸多社会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们如果需要孩子充当劳 动力或为他们养老,就会生更多的孩子。” 联合国开展的许多研究表明,最贫穷的国家往往人口增长率最高。老挝是东南亚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生率 排名世界第7,平均每个妇女生6.1个孩子。 尽管东南亚各国的人口数量将继续增加,并在未来至少30年内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但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在控 制人口方面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功。 亚洲已从50年前平均每个妇女生 5.9个孩子降低到今天的2.5个。 杰里·乌格特说:“各国政府已证明,他们有能力实施卓有成效的人口控制计划。” 眼下的一个问题是,各国政府是否有这种政治意愿,支持可限制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技术与创新。(新华 社) |
|||
Back to Top |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论坛 | |
政治透析 | 经济观察
| 科教文苑 | 社会时尚
| 体育博览 | 娱乐放送
| 军事天地 | 两岸三地 | 神州掠影 | 华人世界 | 国际了望 中新社专稿选介 | 中新社图文专稿 | 中新社新闻图片 | 中新社影视产品 | 中新社经济信息 |
|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所刊稿件务经授权 |